人類進入21世紀以后,知識經濟的浪潮已經來臨,并以不可阻擋之勢席卷全球。知識經濟是當今世界上一種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經濟。是人類社會進入計算機和信息時代出現的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并存的一種經濟形態。它的出現,使得知識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和經濟增長的驅動力。誰擁有最新的知識和最先進的技術,誰就將成為世界浪潮的主宰者。面對知識經濟形勢下的機遇與挑戰,承擔提高國民素質任務的教育責任重大。社會發展歷史表明,國家的強弱、綜合國力的大小取決于國民素質的高低。國民素質高低的關鍵在于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質量水平。只有真正重視教育,發展教育,發展好教育,才能在知識經濟的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發展教育要從基礎教育即義務教育抓起,而且要根據不同時期的形勢確立不同時期義務教育的重點。
我國歷來非常重視義務教育,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大力開展普及義務教育工作,義務教育出現了一次又一次新跨越。我國普及義務教育大致經歷了三個艱難而曲折的奮斗歷程。
第一階段:普及初等教育,時間為1978年—1985年。改革開放初期,五年制小學在全國還沒有得到普及,每年都會產生大量新文盲。198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普及小學教育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八十年代在全國基本實現普及小學教育。據有關資料顯示,經過努力,到1985年,全國學齡兒童小學入學率達95%,鞏固率達96%,小學畢業生升學率達68%。
第二階段: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時間為1986年—2000年。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但是,當時還沒有完全普及初等教育,農村還有相當數量的適齡兒童沒有入學,已入小學的兒童有些還會中途輟學,教師的學歷水平偏低,校園校舍年久失修,實現“一無兩有”,即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椅,更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在此基礎上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可謂難上加難。面對現實,中央決定用法律的手段為“普九”保駕護航。1986年,《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此法規定“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這標志著義務教育進入了依法普及的歷史階段。法律還規定“實施義務教育所需事業費和基本建設投資,由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籌措,予以保證”,“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在城鄉征收教育事業費附加,主要用于實施義務教育”,“國家鼓勵各種社會力量以及個人自愿捐資助學”。但是,由于受經濟、社會發展條件限制,實際是通過政府投入、征收城鄉教育費附加、收取雜費等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其中辦學經費主要來自向農民征收的教育事業費附加。當時,“普九”的進度比較緩慢。到1990年,全國只是在大多數大中城市中實現了“普九”,少數大中城市和大多數縣只是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還有少數縣連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務也沒有完成。為加快義務教育事業的發展,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作出了“到本世紀末,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重大決策。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正式將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作為我國20世紀90年代的奮斗目標,加快了基本普及義務教育的步伐。到2000年,我國如期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
第三階段: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時間為2001年—2007年。2001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工作,國家適時調整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投入體制,實現了農村義務教育管理由以鄉鎮為主向以縣為主、經費投入由以農民為主承擔向以政府為主承擔的兩個重大轉變。2001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農村義務教育管理“實行國務院領導,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制”。2006年修訂的《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實行國務院領導,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統籌規劃實施,縣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在改革管理體制的同時,對投入體制進行了更大的改革。200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以后,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實行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職責共同負擔,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統籌落實的體制”。各級政府努力采取措施,增加投入,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快速、大幅增長,教育經費總量不斷增加。特別是21世紀初,我國基本實現“兩基”目標后,西部地區成為全面實現“兩基”目標的最大障礙。那里的孩子上中小學是遙不可及的事,上高中、上大學更是天方夜譚。2003年,國家實施了西部“兩基”攻堅計劃,我國義務教育由基本普及進入了全面普及的新的歷史階段。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經過各地政府的不懈努力,西部“兩基”攻堅取得了重大進展。到2007年,全國“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99%,西部地區“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98%,九年義務教育達到全面普及,解決了適齡兒童少年“有學上”的問題。
在全面普及義務教育的同時,免費義務教育也得到全面實施。2006年春季學期開始,國家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在西部實施,西部農村實行了免費義務教育。2007年春季學期開始,全國農村全部實行免費義務教育。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全部城市實行免費義務教育。
盡管如此,由于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矛盾突出以及制度政策導向等多方面因素,在義務教育實現全面普及和免費以后,仍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如經費投入不足、投入機制不健全、管理體制不完善、教育質量不高,出現了“擇校風”、“薄弱校”。就本地區對義務教育發展的監測情況來看,也同樣存在這些問題,城鄉間、城區校際間辦學條件、辦學規模差別很大,農村教師素質偏低,數量不足,農村許多小學全校學生總數還不及城區小學一個班級的學生多。這些都是困擾教育發展的難題。能否根據新情況、新問題,采取新策略,制定新措施,實現義務教育的新發展,是對我們黨和國家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考驗。因此,國家明確提出要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義務教育的重中之重,努力實現讓所有的適齡兒童少年“上好學”的目標。
2006年6月,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提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思想。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黨的政治報告中也提出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思想。2009年11月,在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場經驗交流會上,國務委員劉延東指出,推進均衡發展是當前義務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性任務。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提出,要把均衡發展作為義務教育的重中之重,努力實現2012年義務教育區域內初步均衡,2020年區域內基本均衡的新目標。2010年年初,教育部印發了《關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至此,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序幕已經拉開。這是新時期新階段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現實需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是義務教育發展新的里程碑。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與普及義務教育相比任務更加艱巨,所以需要多方努力。一要明確責任,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二要分步實施,有條不紊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研究制定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總體規劃、實施方案,明確本地區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任務、實施步驟和政策措施。三要統籌兼顧,均衡配置校長和教師資源。在縣(市、區)域內統一配置師資,為所有中小學配齊合格教師。核定教師編制時要向農村學校傾斜。穩定農村學校、城鎮薄弱學校骨干教師隊伍。建立中小學教師補員機制,新增教師要優先滿足農村學校、城鎮薄弱學校的需要。健全城鄉教師交流機制,鼓勵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到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任職、任教。積極引導超編學校的富余教師向農村缺編學校流動,切實解決農村學校教師不足及整體水平不高的問題。四要強化督導,適時進行監測與分析。教育督導機構要定期開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狀況的監測評估,定期對轄區內義務教育城鄉間、學校間的差距進行分析,及時糾正區域內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不當或學校差距過大的現象,并以適當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社會監督,以此來加快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步伐。
盡管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但是,只要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當作國家推動教育發展的奠基工程來抓,切實履行工作職責,求真務實,持之以恒,義務教育初步均衡、基本均衡的既定目標一定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