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詞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掌握詞語的意思是學生發(fā)展語言、培養(yǎng)讀寫能力的起點。尤其是在新課程背景下,倡導自我學習、靈活運用知識和創(chuàng)新運用知識的今天,讀懂課文、理解文意是運用和創(chuàng)新的前提和基礎,讀懂課文、理解文意的關鍵又是正確理解詞義。掌握簡便易行的詞義理解方法尤為重要。
【關鍵詞】詞義 教學
小學詞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掌握詞語的意思是學生發(fā)展語言、培養(yǎng)讀寫能力的起點。尤其是在新課程背景下,倡導自我學習、靈活運用知識和創(chuàng)新運用知識的今天,讀懂課文、理解文意是運用和創(chuàng)新的前提和基礎,讀懂課文、理解文意的關鍵又是正確理解詞義。教給學生簡便易行的詞義理解方法尤為重要,下面就淺談幾種理解詞義的教學方法。
一、動作表演法
所有的動詞都可以用形象逼真的動作表演來幫助理解詞義。如:走、跳、拿、提、等詞,教師上課時可以叫學生上臺來表演這些動作:“走”就是左右腳交替行進,表演在教室內(nèi)走,走出教室等;“跳”是雙腳離開地面,如表演跳高,跳繩等;“拿”是用手輕輕握住,如表演拿粉筆,拿書等;“提”是用手由下往上拉住物品,如表演提籃子,提菜等。這些動作使學生在表演活動中訓練了正確的動作姿勢,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表演能力,又真正使其理解了詞義。
二、分解組合法
分解組合法是將要解釋的詞語或成語進行符合習慣的拆分之后,把拆分出來的這部分組成與原詞語意思相近的詞語,再把它們連起來,組成一句通順的話即可。如:追尋,把它分為“追”和“尋”,再找與之相近的詞“追蹤”和“尋找”,合為“追蹤尋找”。同樣“敬仰”即“敬重仰慕”。再如:小學語文第十二冊課本第9課《走向生活中》的詞語“非分之想”、“迫不及待”、“不假思索”,也可以用這種方法。“非分之想”分為“非”“分”“之”“想”四個部分,“非”為“不”的意思;“分”為“安分”的意思;“之”為“的”意思;“想”為“想法”的意思,那么把它們組合起來就是“不安分的想法”,也就是“非分之想”的意思。同理,“迫不及待”為急迫得不能等待。
這種方法也適用于古詩詞的解釋,因為小學的古詩詞大多數(shù)語句順序與當今的語句順序大致相同,只是古詩詞語句的組成成分多數(shù)是單音節(jié)詞。根據(jù)以上特點,我在上古詩詞的時候,不是采用傳統(tǒng)的學一句講一句意思,而是講出難點字的意思,然后讓他們結合課文注釋給句子拆分,組成與本句意思相近的詞,再用順序組合法理解句子的意思。如:《長歌行》中的一句詩“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只要知道“青青”(綠色)、“葵”(一種蔬菜)、“晞”(曬干),就可以用拆分組合法了,用順序組合法把它們組合起來,并適當?shù)卦鰷p字,使之成為通順的一句現(xiàn)代漢語,即“青青的園中有一種綠色的蔬菜,早晨的露水等待被曬干。”學生經(jīng)過引導,再親自實踐,便在大腦里形成一種理性的分析痕跡,還加深對以往的知識的鞏固,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生成便經(jīng)歷了一個思考的過程,印象更深刻,且學來輕松,用得自如。
三、分解組合形容法
分解組合法是把要解釋的詞語分解后組合,得出基本意思,再對基本意思進行分析得出一個共性,即用來形容具有共同點的事物。如: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天堂》中的“不可計數(shù)”和“應接不暇”,先分解得基本意思“不可以計算”和“應付和接待沒有時間”,據(jù)意思分析可得出它們的意思為“形容極多”和形容“形容人多或事情多,接待應付不過來”。這樣,意會的東西就有話可言了。這種解釋方法解釋的詞語大多帶有夸張性,帶有夸張性的詞語多數(shù)都可以這樣解釋,如風馳電掣、驚天動地和震耳欲聾等。
四、近義詞法或反義詞法
有些詞不能分解或分解的意思與原詞的意思沒有關聯(lián),它表達的意思好像都能意會,但要你說出來,只能舉例,卻不知怎么表達出來,這時可嘗試用近義詞和反義詞比較法。近義詞法是用這個詞的近義詞作解釋,如:謄寫:抄寫、轉錄;禍患:禍害;賦予:交給、給予;反義詞法是找出這個詞的反義詞前加上“不”或“沒”作解釋 。如:枯萎:反義詞是茂盛,加“不”就是不茂盛;安靜:反義詞是喧鬧,加“不”就是不喧鬧,沒聲音的意思。
五、描述法
描述法是根據(jù)要解釋詞語的產(chǎn)生、特點、狀態(tài)等來把它描述出來的解釋方法。如:裝裱:用紙或絲織品做襯托把字畫裝潢起來,或加以修補,使其美觀耐久。又如:草履蟲:最早的海洋生物。再如:磅礴:雄偉;逶迤:蜿蜒盤旋。這種解釋方法要求向學生多做示范,加深學生對它的理解,學生才能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閱歷做出解釋。這種解釋方法是讓學生由表及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來分析和理解詞語的意思。
以上幾種理解詞義方法,并不能包攬小學所有的詞語,其他的方法還有很多,我們老師要在教學中不斷總結,不斷反思,從而發(fā)現(xiàn)新的詞義理解方法,給學生思維的提升創(chuàng)造平臺和指出捷徑。正如韓愈曰:“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其中的“道”就是方法。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世界日趨激烈競爭的今天,“道”尤為重要。我們不僅要“授業(yè)解惑”,更重要的是傳“道”。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才能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從而使其真正讀懂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