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去愛美、欣賞美、追求美,使其審美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培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哪些途徑呢?
途徑一:在教材中發現美
1. 引導學生感受自然之美
大自然為作者提供了無盡的素材,經過作者的審美處理,給人的印象往往超越自然、更加深刻。有如畫卷般的《桂林山水》,有《迷人的張家界》秀麗的風光,有北大荒……教學中要細致品味和賞析這些景物,引領學生進入情景,體察情態,讓絢麗多彩的自然風光給學生以陶冶和滋養。
2. 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之美
生活處處都有美,語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現生活。在教學中,許多課文描寫的正面人物的高貴品質和精神,如寫《在金色的沙灘上》小姑娘純樸誠實品德之美,《船長》哈爾威忠于職守、舍己為人的人性美等,讓學生了解人際間的真善美,可以形成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途徑二:在教學方法中感受美
1. 以“直觀”手段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美
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創設情境,可以驅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起學生心靈上的共鳴,使學生產生領會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霧凇》一課描寫了北國神奇迤邐的風光,但由于我們身處在南方,大多數學生未能親眼目睹作者所寫的美景,只能從文字的表象描述和插圖中了解一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展示更多的美麗的圖片,跨越時空,帶領學生在課內欣賞美麗的霧凇。課后,讓學生舉辦圖片展,更直觀地領略自然美。
2. 運用多媒體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美
根據課文內容,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創設良好氛圍,促使學生被作品中的美所感動,進而積極地投入到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活動中去,獲得審美體驗。如《天鵝的故事》一課,借助多媒體展現一群天鵝在一只老天鵝的感召下齊心協力、勇破堅冰的壯觀場面。同時播放錄音:“突然,一只個兒特別大的老天鵝騰空而起,可是它并沒有飛走,而是利用下落的沖力,像石頭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學生邊看邊聽,很快就將自己的感情融入情境之中,一種強烈的愛鳥之情油然而生。
3. 以朗讀激發學生審美情感
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內蘊。教師應重視朗讀,通過朗讀不僅使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同時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形象再現在學生面前,喚起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讓學生與作者、與文本產生共鳴,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華,從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教師可根據課文的特點,運用范讀、自讀、引讀等多種形式來引導學生感悟文中的意境美。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運用排比句式,語句對稱工整。教學這樣的句子,可通過引讀、齊讀、議讀、分小組讀等朗讀方式,理解句與句之間的關系,進而使學生體會出美的韻味來。
4. 教師用生動的教學語言喚起學生頭腦里的審美形象
教師可以借助聲情并茂、極具傳神色彩的形象性教學語言的講述,調動學生想象,喚起審美體驗。調動學生頭腦中產生想象、聯想,再造和創造出課文用語言描述出的各種形象,能夠讓課文的語言符號完全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形象,甚至比課文語言符號的形象更生動豐滿。
途徑三:在對話中生發美
1. 在對話中指向美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根據課堂生成的問題,形成新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有時可能會陷入困境,針對學生的問題,教師要及時調整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如在教學《船長》時,教師讓學生對哈爾威船長的壯舉談感受,學生的回答出乎教師的意料:不理解哈爾威的舉動,說他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在師生的平等對話中,審美出現了斷層,課堂生成了問題。學生的這些問題透露出了人文思想底蘊的不足及審美能力的欠缺,哈爾威離他們太遙遠了,他們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與審美體驗的鋪墊,迫切需要教師調整,據此確定新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指向培養審美能力。
2. 在對話中體驗美
語文教學是指老師、學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產生的認知、情感等領域的多向交流。因此,語文教學要有一種直指心靈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于教師與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文本與心靈的對話。我們來看一則案例《一棵斜長的樹》,出示兩棵截然不同的樹,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觀點,你喜歡做一棵筆直的樹還是一棵斜長的樹?學生出現兩種不同的觀點,再是搭建平臺,讓學生走進文本后,用自己的解讀來辯論,大家逐漸明白了這棵斜長的樹雖不好看,但他一直為別人默默地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它也有存在的價值。學生在與老師、文本的對話中走到了閱讀的心靈之處,體驗到了真正人生價值的美。
途徑四:在課堂延伸中深化美
1. 從課堂拓展中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
新課標要求教師除了利用教材資源外,還要善于利用一切課外資源。例如,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時,教室外下起了大雪,望著漫天的雪花,教師即興讓學生吟誦詠雪的古詩,同學們的頭腦中不斷地活躍著一幅幅美麗的雪景圖,詩意激揚在課堂上,同學們不僅在讀雪,更在讀雪天里應有的不屈的精神。課后,讓學生仔細地觀雪、賞雪、玩雪,體味雪之美、領略雪中情。語文學習由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在課堂外激揚起一個尋找美、鑒賞美、感受美獲得審美愉悅的新高潮。
2. 在教材拓展中引導學生學會欣賞美
教學《春聯》后,讓學生走進古跡楹聯、嫁娶婚聯、祝壽壽聯以及相關的聯語文化中;讀《江雪》讓學生去沿著“寒江獨釣”的軌跡尋覓詩人不附流俗的清心傲骨;學完《靜夜思》,課后讓學生尋訪詩人眼中不同的月色……帶領學生們在學課文的同時,將他們的觸角伸向社會、歷史、古人……去欣賞自然的美麗、生活的美麗、語文的美麗。
美能啟真,美能導善,美能移情,美能怡性。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認真發掘,用美吸引學生,感染學生,陶冶學生,那么語文教學將會是別開生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