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與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滲透,不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也就無法真正學好該民族的語言。教師在傳授韓語語言知識的同時,將與韓語有關的文化知識引入到教學中,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定會促進韓語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語言與文化 韓語教學 文化滲透
長期以來,我國的外語教學,偏重于語音、詞匯和語法的語言形式教學,單純的語言技能訓練和機械的句型練習充滿課堂,學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詞匯、語法功底,掌握了不少語言知識,有一定的口頭表達能力,但實際交際能力并不強,語言運用也不得體。隨著語言學、語言教學理論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語言本質的認識不斷加深,提出語言是交際性工具這一功能性觀點,外語教學目的也隨之不斷修正:外語教學的目的不只是教授外語知識而主要是教會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同樣, 大學韓語教學的目的也是培養能運用韓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應用型人才。
一、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薩丕爾指出:“文化可以解釋為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語言則是思想的具體表達方式。”由此可以看出,語言與文化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價值觀念、信仰習俗、思維方式以及行為習慣等文化特征, 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符號。同時,文化也影響和制約著語言形式,它不斷將自己的精髓注入語言之中,成為語言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的基本內容。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體現文化又受制于文化,語言與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滲透,不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也就無法真正學好該民族的語言。
二、韓語文化
現代西方跨文化語言研究將文化和語言的關系定位于:文化不再是語言的附屬,而是語言的有機組成,外語教學是一種文化最明顯的表現。基于這一認識 , 大學韓語教學既不能拋開文化進行純語言的技巧訓練,也不可固守傳統將文化只看作是語言學習的背景知識,而應從韓語語言本身入手,教師應該將文化的理解和語言的傳授并重起來,引領學生理解韓語語言的文化內涵,使學生切身感悟到韓語學習的過程就是感受其文化的過程。
韓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可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的滲透兩方面。從知識文化方面來看,韓國語屬于黏著語,語法關系主要依靠附著在單詞后面的助詞和尾詞的變化來表示,而漢語屬于孤立語,是依靠詞序來表現語法關系的,這兩種語言的語法差異較大,這正是中國學生在學習韓語時遇到的問題之一。例如:漢語的語序是“主語+謂語+賓語”,而韓語的語序是“主語+賓語+謂語動詞”,我們中文說“我讀報紙”,韓語卻說成“我報紙讀”。漢語中的時態我們常用“昨天、今天、明天”,在韓語中除了要用上這些時間詞外,還要在句子的末尾用上表示“過去、現在、將來”的時制。
韓語中的敬語也是中國學生學習韓語的一個難點。敬語是語法問題屬于知識文化,同時也屬于交際文化。韓國人與人初次見面時往往沒說幾句話就開始詢問對方的年齡、職務、結婚與否等問題,這不是因為韓國人喜好打聽別人的隱私,而是為了說話時的方便。中文中的 “您”“請”“勞駕”是漢語常用的敬語,但在韓語中除了“吃、給、在、睡覺”等詞有其相應的敬語表達外,韓語還擁有比較發達的敬語體系,比如說一句簡單的“睡得好嗎?”會因為對方是小孩、朋友、長輩或上司等身份的不同而不同。這就需要學生牢固掌握這方面的知識和文化,以免在日常交際中出現尷尬的場面。
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而這種獨特性必將表現在其語言上。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語言的人在交談時,常常由于文化的不同產生誤會,對于不同的人們,同一個詞或同一種表達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義。比如韓國人問“什么時候吃你的面條?”是詢問對方什么時候結婚的意思,如果不了解韓國文化,而作其他的回答,就會被當成是很大的笑話。韓語中有時有這樣的對話:“你去哪?”“是的,我去哪。”這不是答非所問而是在不傷別人面子的前提下委婉的表達不愿告訴對方的意思。
在韓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滲透是提高學生學習韓語能力的一個重要的方法。但是文化的滲透也要注意:要有實用性,有階段性,要適度。實用性要求所導入的文化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階段性實際上就是要求文化內容的導入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還必須注意文化內容本身的內部層次性和一致性,不至于使教學內容過于凌亂。適度主要指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適度,屬于主流文化的內容,有廣泛代表性的內容,就應該詳細講解,反復操練,舉一反三。通過一系列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正確地道的韓語使用習慣和規則,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三、文化滲透的途徑
3.1樹立文化意思,提高綜合素質
在韓語教學中,教師應樹立文化意識,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在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知識的同時,進行韓國文化的教授。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的內涵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的的現代韓語教學,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很高,教師不但要有深厚的語言功底,還要有深厚的漢韓文化的文化修養,以及很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不斷學習,不能停留在已有的知識水平上,要注意收集和積累韓語語言的交際習慣、文化習俗和詞匯的文化內涵、人名地名的歷史背景以及文學典故等,來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要不斷探究在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韓語教學新的方法和新的技能,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擴大自身的知識含量,使教學更有時代感。
3.2 改進和創新教學方法
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中,外語教學多半只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我們應改進這種教學方法,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教學方法。教師應幫助學生建立學習韓語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如電影、投影儀、互聯網,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舉辦一些專題講座,來幫助學生大求知欲望,以培養出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
3.3 開發新教材,注重對輔助資料的運用
目前國內各大學使用的韓語教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自行開發編寫的,另一種是韓國的原版教材,這兩種教材各有利弊,自行編寫的主要注重語言方面的講解,而韓國的教材文化方面的講解較多,只有這兩種教材結合編寫出新的適應現代大學教育的新教材,并制定系統而完備的教學大綱,在大綱的指導下韓語文化的教學,才可能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并且貫穿于韓語教育的全過程。此外,靈活地運用圖片、影像資料以及韓國文化產品來介紹韓國文化,對提高教學效果也很有幫助。
3.4 利用多渠道,給學生體驗韓國文化的機會
現在韓語專業學生很少有直接體驗韓國文化的機會,他們接觸和了解韓國文化大部分來自書籍和韓國的電影、電視劇和一些娛樂節目,教師可以收集韓國的物品和圖片或音像資料在上課時給學生演示,這樣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了解韓國的文化。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外多組織一些韓國語演講比賽、韓文寫作比賽、歌謠比賽等娛樂活動。可以找韓國的企業讓學生去參觀實習,直接體驗韓國的企業文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通過政府的協調幫助和韓國的大學進行學生交流互換,讓學生親身去體驗韓國的自然風情、文化禮儀。
3.5建立包括文化能力在內的教學評估體制
當前大學韓語教學評估內容單一化,主要側重對語言知識的考查,缺乏語境和真實的情景,缺少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考察和評估。而培養和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關鍵是改革大學韓語考察和評估方式,建立包括文化能力在內的大學韓語多維教學評估體制。主要測試學生能否在真實的跨文化交際活動中進行正常的交際,以此來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總之,在大學韓語教學中,明確文化滲透的重要性,教師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把與語言相關的文化知識作為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融入其中,使語言的教授和文化導入同時進行,這將對學生提高韓語水平和對韓國的社會文化知識的了解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丁國茂,王文軒. 淺析韓語教學中的文化參與. 劍南文學,2010(8).
[2]石英,外語教學中文化意思的培養.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