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自古以來和我國人民就有密切往來,大量的文化從我國傳過去。作為一個島國的日本卻在戰后經濟高速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這一切并非偶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來自外部因素,又有國內諸多因素。
戰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美國對日本經濟的大力扶持。1945年,美國在菲律賓多個島嶼上發現了多處黃金藏地,而這正是日本在戰敗前后進行的名為“金百合計劃”的“成果”。所謂“金百合計劃”是戰后日本為侵占東亞12國財富而由日本皇室在菲律賓親自參與的財富侵吞活動,他們將大量的黃金埋藏于諸多島嶼的同時也埋葬了眾多參與其中的勞工。正是因為在此后六年間發現的多處黃金寶藏使美國政府改變了對日本的態度,進而簽訂下了“和平條約”。此后從日本獲得了大量的政府顧問費,而這不過是“美國和日本對戰爭侵略所得的瓜分”。這就是戰后日本不但沒有為自己在戰爭中的罪孽承擔相應的責任,反倒從中撈了一大筆不義之財,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戰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內部因素,首先,戰后初期的民主改革為經濟高速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從世界范圍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歐美現代化國家正處于向現代化高級階段轉型的時期,需要對已有的體制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調節各種社會矛盾,這些改革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完成了明治維新未完成的任務,徹底清除了封建因素,另一方面使日本向當代資本主義轉變,起到了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積極作用。財閥解散后,50年代初開始重組,新組成的財團消除了財閥所具有的封閉性和家庭性,形成了被稱為“法人資本主義”的所有制的新形式。 “法人資本主義”的出現不僅使企業集團經濟勢力更強,而且更注重企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政府設立了公平交易委員會,負責審查企業的合并,防止過度壟斷,保障了大批中小企業的存在和發展,維持競爭的環境。
其次,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在經濟高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戰后,發達國家普遍采用凱恩斯主義,注重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日本的國家干預有自己的特點:第一,日本作為趕超型的現代化國家,從明治維新起國家就在經濟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著干預經濟的傳統,因此戰后國家干預的力度比歐美國家強,以至于有人評論說是“日本政府誘導經濟發展”;第二,國家干預的側重點與歐美國家不同,日本政府沒有美國那樣大規模開支采購,也沒有法國那樣多的國有企業,它對經濟的干預主要表現在:(1)制定宏觀經濟計劃。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政府先后制定了6個經濟計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這些計劃雖然不具有指令性,但對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預測,從整體上對國家經濟作出了規劃,成為企業制定自身計劃時的重要參考,也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2)根據經濟計劃制造的目標,制定和實施通商產業政策,加強對外貿易,大力扶植基礎產業、新產業和出口產業,促進對港口、道路等產業基礎設施的投資。(3)制定適當的金融財政政策,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保證經濟計劃和通商產業政策落實。政府通過減免稅、提供補助金、優惠貸款等措施,扶植和誘導發展國民經濟所需要的產業的發展。
第三,積極參與世界經濟體系,建立外向型經濟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戰后日本在外交上始終以日美關系為軸,加入西方國家陣營,同時在1956年和蘇聯恢復了外交關系,通過從50年代中期開始對東南亞國家的戰爭賠償,緩和了東南亞國家的不滿情緒,也加深了和這些國家的經濟關系。在當時冷戰背景下,日本雖然沒有和中國實現邦交正常化,但保持著民間的貿易往來。1964年,日本加入了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開始實行資本自由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世界市場上石油等初級產品價格低廉,工業品價格高昂,對發達國家十分有利。正是因為建立起開放的經濟體制,日本才能夠充分利用有利的國際市場。
第四,大力引進先進技術也促進了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日本從50年代起大量引進技術,采取的方法是循序漸進,首先從傳統產業部門開始,逐漸擴大到新興產業部門;其次,從引進設備開始,逐漸轉向購買專利。在引進技術后,日本十分注重消化吸收和改造提高,最后制造出超過外國產品的本國產品。大力發展成套設備的“一號機組進口,二號機組國產”的作法,是日本技術引進模式的典型代表。通過引進技術,日本避免在單獨研究開發上耗費財力和時間,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掌握和運用先進技術,帶動經濟的發展,超越先進國家。
第五,充分發揮傳統文化中心的積極因素也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成功經驗之一。日本在經濟調整發展時期,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為此,人們努力奮斗,把民族振興放在第一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日本人的工作時間多于歐美國家,工資水平大大低于歐美國家,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在企業經營方面形成的“終身雇傭制”和“年功系列工資制”等日本式經營,體現了家族的“溫情主義”,有效地調動了職工視企業如家的積極性,為企業拼命工作。戰后,日本實行了九年制義務教育,為經濟的發展培養了高素質的勞動力,因此,也有人把日本的經濟高速發展稱為“儒家資本主義”的成功。
戰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正是因為他們看到了發展的希望,在各個不同發展階段,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國際形勢,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挖掘自身潛力,借助外界各種有利條件,采取各種有力的經濟措施,使他們經濟才得以高速發展,這些成功經驗對任何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都是一個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