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性的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的多邊活動。師生間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關系,能使課堂更自由開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在教學的設計和安排上必須更加注意教法新穎有創意,以便更好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communicate),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際,不是我教你學。英語教學就是通過這些交際活動,使學生形成運用英語的能力。教學就是為了促進這種交流,用英語表示則為Teaching is of communication,by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為了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發散思維、提高創新思維等能力,在教授初中英語七年級Unit2 Is this your pencil? Section A 3a時,我注重交際策略的學習和運用,積極培育課堂真實交際的氛圍。同時盡可能地引導和激勵全體學生主動參與,銳意創新,讓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大膽進行發散創造。
我在課文整體理解和分段講述之后,要求學生圍繞課文內容以多種方式做展開性的提高練習。我以自由對話的形式,根據課文線索,分別請學生分組編對話,讓學生把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在實際交際中運用,然后展開一些開發創造性思維的討論。
當今時代知識更新日益加快,衡量一個人素質的主要標準不再僅僅是他占有知識的多少。國外學者指出,一個人在未來社會必須通過教育擁有三張“通行證”,即學術性通行證、職業性通行證,以及事業心和開拓技能(創造力)的通行證。人們不由獲得一個共識:新的世紀更加強烈地呼喚著教學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這節英語課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特別注重學生的思維發展訓練,培養思維能力。我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因為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提問側重三個方面:
①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而非純知識性(如:Ask students :What's this in English? /Can you spell it ?/ What color is it ? /Is this yours ?)
②有利于建立學生的思維模型(如:Let the tudents make sentences. 老師示范性說三句話,eg: This is my English book . It's blue . I like it very much . 然后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物品,至少三句話。)
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如:老師收集一些學生用品, 而后讓學生找物主。eg:Is this yours?)
英語課堂教學中每一教學步驟都應多設信息溝,層層遞進。可根據一定的教學內容或語言材料,設計適量靈活性較大的思考題,或讓學生從同一來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養學生積極求異的思維能力。設計此類思考題讓學生進行討論、爭論、辯論,既調動了學生積極運用語言材料組織新的語言內容,又訓練了他們從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異思維能力。
我在教授初中英語七年級Unit2 Is this your pencil? Section A 3a的過程中,上課前我就給學生布置了任務,讓學生就學習用品的物主、顏色喜好進行詢問,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并鼓勵學生努力探究該如何問答。當學生對這類討論性問題產生興趣時,他們就會不畏艱難、積極主動地學習,我在課堂上不失時機地給學生創造一種學習英語的氛圍,加強語言信息的刺激,營造創新教學氛圍。我將學生按要求自由對話上升為一個新的高度。學生們學完了這節課,既掌握了話題要求的交際用語,又總結出了我們應做一個敢于創新的人。
創新能力是人類突破舊認識、舊事物,探索和創造有價值的新知識、新事物的能力。未來的世紀需要大批創新型人才,這就要求學校教育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工具學科,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具有扎實的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在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是我們英語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