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唱法聲腔美最基本的構成因素是歌唱語言的“字正腔圓”、發聲與共鳴的“靈活多變”、二度創作的“聲情并茂”,這三種因素決定著民族唱法的藝術效果。
【關鍵詞】民族唱法 聲腔運用 教學
民族唱法是由我國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愛好,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歌唱藝術的一種唱法。它包括中國的戲曲唱法、說唱唱法、民間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種唱法。由于民族唱法產生于人民之中,因此,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中國音樂中的民族唱法在世界藝術中是一枝絢麗多彩的奇葩,之所以那樣美麗,是民族聲樂歌唱家在正確的呼吸基礎和共鳴通道中建立起來一種獨特的“聲腔”藝術,在音質、音色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民族韻味。作為培養高素質的特殊人才的高校音樂教育,理應繼續擔負起傳承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使命,在教學中不斷地總結民族唱法聲腔運用的規律,大力推動民族聲樂向個性化和多元化的可持續性發展。
一、科學控制氣息是基礎
氣息,乃呼吸出入之氣,是生命的“源泉”。 呼吸,先呼后吸,主動是呼,被動是吸,只有呼得徹底,才能吸得舒服。所以在演唱每一樂句的最后一個音時,可用嘆氣的感覺將這個音“嘆”(唱)出去,恢復到最初的“先嘆一口氣”的感覺,接著又很興奮、深情地唱下一句,這時氣又是很自然而舒服地吸進去了。因此,在聲樂教學中,教師經常強調氣息的重要性,科學指導學生的氣息練習,并傳授練氣的竅門。久而久之,學生就獲得民族唱法的關鍵——“聲”與“氣”的平衡法。據史料記載和先輩歌唱家們的經驗總結,正確的歌唱呼吸是以丹田氣為主,具體是下丹田(即橫隔膜)為動力部位,并得到中丹田(即胸部)、上丹田(即兩眉間)的配合與支持。這樣的氣息能自下而上的貫通,使“聲”與“氣”平衡,才能達到聲音通暢、圓潤飽滿的效果。為此,筆者采取過這樣的方法來解決平衡問題:唱高音時,氣要往下拉,唱低音時,則氣要略提;聲音強氣要沉、要勻,聲音弱氣要穩、要柔。
眾所周知,在高等音樂聲樂教育中講究起聲技巧,因而有硬起聲(亦稱激起聲)和軟起聲之分。硬起聲吸氣后稍加停頓再發音,牙齒不要咬住,要求聲音有顆粒狀,有彈性,要能聽到氣與聲帶的撞擊聲。軟起聲要求發音時要保持一種吸氣狀態,不是松弛而是控制,發音前有氣保持,吸氣要足,無重音。軟起聲的價值在于表現音樂作品中的旋律。因此,我覺得運用軟起聲在表現民族唱法技藝有很大的優勢,主要是因為民族歌曲大都是旋律優美動聽的,用軟起聲比較合適,它的作用是使聲樂作品中的大量歌唱性旋律能輕松駕馭,歌唱中的聲腔變得更自然、流暢、圓潤、優美。
二、合理調整共鳴是關鍵
人發出的聲音是氣流通過聲門振動聲帶發出基音。人聲的共鳴是基音得到咽腔、口腔、鼻腔、頭腔、胸腔等各共鳴腔體的共振產生的聲音。這樣的聲音應該是可以被歌者控制的,又是可以根據藝術表現的需要而進行調整的。所以,民族唱法充分利用共鳴腔體的振動不僅能擴大音量,還可以把聲音加以美化,更細膩和圓潤。為此,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指導學生在口形、聲音位置等方面進行調整就顯得十分關鍵。
1. 調整口腔機能
民族唱法的口形要像說話一樣自然,但比說話略張大些,強調笑肌、嘴角微笑地提起,牙關咬肌松開,上牙床有向上擎起的感覺。
2. 把握好聲音位置
民族唱法有別于其他唱法,它要求聲音發出時要高位置、靠前、明亮、集中。歌唱時,聲音從口咽后壁發射到硬口蓋前延及上門牙背后,再發射到鼻腔、頭腔中去。
三、字正腔圓的捷徑
我們知道,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語言為基礎,以獨特的行腔韻味為精髓,重視唱“情”,強調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的歌唱美學原則,講究聲音的明亮、甜美、圓潤、水靈的色彩;講究吐字清晰、字正腔圓,是一種雅俗共賞的演唱方法。其中的字正腔圓就是要“出字真、行腔圓、歸韻清、收音準”。
首先,歌者要一氣呵成。行腔圓潤,是民族唱法一個明顯的特點,它音質純厚,給人以恬靜、幽雅、舒適、自然的美感。因而在唱每首歌曲時,要使得每一樂句的意思相聯結組成,才能使人感覺自然流暢。行腔時在注意抑揚頓挫的同時,以樂句為單位,每一句都一氣呵成將它唱完,否則唱腔會變成一頓一頓的,既缺乏美感又不能深刻地表達歌曲的感情。
其次,盡顯行腔韻味。中國傳統聲樂演唱藝術中,頓挫和連斷除明顯的連、斷之外,還有音似斷而氣不斷、意不斷的明斷暗連以及音似連、意不斷而暗中換氣的明連暗斷等行腔技巧。這種節奏對比的手段對于突出聲音的表情、表現歌唱藝術的韻味美是非常有力的。如何讓學生學習和掌握民族聲樂演唱的韻味美,則需要執教者和歌者在運用民族語言時注意咬字行腔,把語言和發聲結合起來,構成藝術的內涵,達到聲樂藝術的完美境界。
四、結語
我國的民族聲樂教育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教育界基本形成了鮮明的民族風格,也蘊涵著科學的民聲方法。但是光憑這些是不夠,如果我們不深化對民族聲樂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不對民族聲樂的教育方法加以改革和創新的話,我們也很難保證能夠培養出有作為的民族聲樂人才。對此,高校聲樂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和研究民族語言發音特點和規律,以氣息訓練為基礎,以共鳴暢通為路徑,以依字行腔為手段,在依字行腔的演唱中審字度腔,使字詞音樂化、旋律化,使學生唱出民歌的情感韻味,讓歌唱更具個性風格,更富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沈湘. 沈湘聲樂教學藝術. 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2]余篤剛. 聲樂語言藝術. 湖南大學出版社,1987.
[3]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系. 中國民族聲樂. 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