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新世紀中學生必備的核心素質,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是當代中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證。本文探討了目前藏區中學生心理素質存在的問題,分析了該問題存在的幾種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解決這一難題的對策。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素質 對策
當今世界是一個思想文化激蕩、價值觀念多元的世界,現代社會高效率、快節奏的學習和生活,人際關系的日趨復雜,對中學生的整體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這必然要求中學生具備更強的心理應變能力和自我調控能力。作為老師、家長和社會,關心學生的成績和技能水平固然重要,但引導學生的心理健康更重要。如何培養學生積極、良好的心態,找出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切實增強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實效性,是學校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 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探析
(一) 中學生心理素質存在的問題
1.以自我為中心,總是用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同學和周圍人。思想封閉狹隘,唯我獨尊,一切活動圍繞“自我”進行,虛榮心強,強調自我發展,而忽視社會關系和諧發展,偏執、自戀,忽略個人與集體的和諧相處。
2.依賴心強,無主見,獨立承受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差。
3.缺少毅力,自控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缺少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決心。有的情緒易波動、急躁、沖動,缺乏忍耐性;有的學生心理脆弱、依賴性強,遇上風險和挫折情緒低落,產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機。
4.自我封閉,不能很好地處理人際關系。部分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差,人際敏感,對他人缺乏理解和關懷,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經常發生一些摩擦、沖突,產生壓抑和焦慮等心理障礙,有些甚至存在冷漠、敵視等逆反心理,迷戀于網絡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脫離。
(二)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問題的原因探析
1.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
傳統教育模式嚴重束縛中學生的心理,因片面追求升學率,以考試成績評定學生依然是許多中學評價模式的主流。在這種觀點的引導下,人們看重學生的成績、考試能力。
2.社會環境的影響
受影視、網絡、庸俗書刊等影響,那些充滿穢語的報刊廣告、赤身裸體的影視鏡頭、異教邪說,誘使青少年蛻變,各種社會現象紛繁復雜,真善美、假丑惡并存,社會公德意識的低落等現象對中學生的心理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引起許多心理素質方面的問題。
3.家庭教育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把好這道關對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營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過分溺愛,盲目地為孩子創設許多優越的物質條件,并把自己未實現的意愿強加于孩子身上。另外,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成才無力輔導或無心輔導,長期壓抑、苦悶、單調的家庭生活使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形成孤獨傾向和沖動傾向。
二、加強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對策
(一)轉變觀念,增強心理素質教育的意識
心理素質教育的出發點不是去禁錮人、約束人、束縛人,而是以人為本,創造條件發展人,發掘中學生的創造潛能,使之能在適應社會中改造社會。中學教育要適應社會的發展,教育者必須轉變觀念, “教書育人”不僅要做一般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教會學生怎樣去做、怎樣去生活,更要做心靈智慧的啟迪者,教會學生怎樣去創造性地做,做得更好,更好地生活。
(二)創建和諧校園,營造良好的心理素質教育環境
中學生良好心理素質不能光靠說理教育就能形成,還要依靠環境的熏陶,潛移默化的感染。優良的校園文化環境對中學生個性品德具有陶冶和導向功能,有利于情緒驅向平衡,使心靈得以凈化,身心得以健康發展。要減少不良思想文化的腐蝕和滲透,減少影響中學生身心健康的事件發生,為他們的成長建立一個全社會的“保護網”,過濾社會有害物質。校園文化活動是最具活力和征服力的活教材,可以使學生的精神面貌、理想信仰、心理素質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三)心理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
心理素質是基礎,思想素質是關鍵。組織學生參加集體活動,教育學生在學習上要迎難而上,勇于戰勝困難,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校園網、校刊、櫥窗、板報等多種媒體廣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不定期地利用團組織生活會、主題班會等形式舉行學生熱點問題討論。
綜上所述,在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中學生思維方式、心理需求也正在發生巨大的轉變。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中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正確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證。作為教育者,對中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素質應該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并積極尋求培養新時代中學生心理素質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樊富珉. 中國內地青少年心理輔導的發展[J]. 亞洲輔導學報,1999,6(2): 5-19.
[2]張劍峰,盧忠萍,羅浪. 中學生家庭教育缺失問題分析與對策[J]. 教育學術月刊,2008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