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新課改已經全面展開,我們教師仍存在著只講字詞句式而使課堂枯燥乏味的情況,學生中厭學、怕學文言文的情緒還是很濃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闡述課程基本理念時已經明確指出:“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努力改革課程的內容、結構和實施機制。”如何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實現這些新的要求呢?我以為從教師到學生都需要改變。
第一,從教師的角度講,教師需要具備改變教學理念的膽識、膽氣、膽魄,從著重為高考做準備的重言輕文轉變到真正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文言并重
在文言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重“言”輕“文”的現象。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曾經犀利地批評文言文教學的弊端:有言無文。為了呼應高考的“號召”,教師將文言文教學重點落在文言知識的逐一講解上,強調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等文言知識的講解和分析,導致了以下不良后果: “重言”強調對學生進行知識性考查,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標準性,抹殺了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與創造性,甚至文言剝離;重言輕文的教學傳統,使學生無法穿透文字符號達到與作者情感相通的境界,讓生硬的文字符號成為阻擋披文入情的障礙,大大降低了作品的魅力,“情”無法傳遞和溝通,文言文閱讀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就大打折扣;文言文作為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文與言都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底蘊,重言輕文導致許多附麗于“文”上的文化信息被忽略甚至拋棄。
誠然在某一段特定的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很難做到“言”和“文”的兼顧,但在整體教學中要求教師在充分掌握學情的基礎上,做到有的放矢,針對不同特色的文章,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有些文言作品文學性較強,辭藻華麗,教學時要把重心放在品味作者優美的文采,分析語言特色,引導學生積累名句佳句,學以致用。有些文言文感情真摯,從文章情感切入,一下子抓住學生,從情感上打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文章的興趣。有所講有所不講,把一些基礎知識的查詢與總結大膽交給學生自主合作完成,教師課堂上只解決重難點。在文言文教學中文言并重,并且有意識地多從“文”的角度加以闡釋和拓展,既是避免上述弊端的現實需要,也是新課標新課改提出的要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教科書編寫建議要求新教材“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與教育理念改變相呼應的是教師還需要改變教學模式,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將課堂變學堂,從教師“串講”轉變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師生對話,我們老師要相信,我們有所“舍”,學生才可能有所“得”,反過來講,這可能是我們最大的“得”。
傳統文言文教學中的“串講”將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失去整體感。在“串講”下,文言文只是一組組實詞、虛詞和刻板的文言句法,激不起學生一點學習興趣,掀不起學生絲毫的感情波瀾。《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可見對話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對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交談,是教學對話,是一種教學原則,一種教學形態,是教學中對話雙方彼此敞開心扉,相互接納,共同進步的過程,是借助師生互動實現多種視界的溝通、融合、匯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認識偏見得以克服,并產生新的視界的過程。對話,讓文言文課堂教學更精彩。課堂教學,從本質上講,就是多種主體參與的以文本為媒介的對話過程。要讓對話能夠順利進行,作為教師,就必須轉變思想,改變傳統模式中落后的做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課堂學習的主人。文言文課堂教學應該是這樣的:把課堂交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空間留給學生,把精彩讓給學生。
第二,新課程教學情境下,不僅要求老師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上有所改變,也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做學習方式上的改變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可把課堂學習分為接受式學習和發現式學習兩大類。接受式學習由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組織和控制教學活動,學生主要進行感知、領悟、記憶、模仿等接受和復現性活動,實現預期的學習目的。發現式學習由教師設置學習情境,學生主動地獨立地展開探索活動,參加解決問題的過程,并找出答案或得出結論。在新課程標準下的文言文教學應該努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并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個人學習的特點、知識掌握的程度、探求新知的個別需要,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合作。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學會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的觀念審視和評價文言文;鼓勵學生勇于質疑、敢于創新,用新的視角去解讀、闡述和發現文言文,勇于提出獨特的見解。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課前給學生設定一定的目標,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在目標的指引下,有針對性地通過自學,對目標問題形成初步認識。課堂上充分利用課本和自己掌握的學習資料進行合作交流,由學生自己翻譯課文,糾正錯誤,質疑問難。在完成前面兩步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甚至聯系自己的生活閱歷和人生經歷自由地發表對課文中某些觀點、某些細節的感受和看法。通過學習模式的轉變,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性作用,為學生的合作、探究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同時,幫助學生對文言文進行了現代解讀,打通文言文和現代文的關節,讓學生自由出入古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激發起來了,整個課堂也因此活力四射。
總之,文言文學習既要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更要幫助學生獲得全面的語文素養,提高語文綜合素質,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我們語文老師最大的欣慰與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