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數學練習是為了重建與提升中學數學課程的意義,多樣化的練習將構成學生課內、課外、校外生活的重要生活時空。因此,我們的中學數學練習應該提倡開放,倡導練習的“百家爭鳴”; 崇尚自主,突出練習的“民主自由”; 注重對比,培養防錯的“免疫力”; 加強實踐,跳出練習的“紙上談兵”, 從而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價值。
【關鍵詞】提倡開放 崇尚自主 注重對比 加強實踐
新課程理念認為,中學數學練習是為了重建與提升中學數學課程的意義,多樣化的練習將構成學生課內、課外、校外生活的重要生活時空。因此,我們的中學數學練習不應該是強加給學生的負擔,而應該是學生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的一種自覺的生活需要、學習需要,是一種活動,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而不是單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復。那么,作為新課標下的數學練習設計,應如何體現它的效度,突出現實性、發展性和活動性呢?以下是筆者的幾點淺見。
一、提倡開放,倡導練習的“百家爭鳴”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是開放而多樣的。課堂練習是使學生熟練地掌握知識,培養思維品質的具體措施,練習要減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練習的開放性,以使學生的思路更廣闊、更靈活。
設計練習時,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能開拓學生思路的習題,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不同的解決問題策略的習題,或者設計一些條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開放題,要求學生去假設、猜想、驗證,并要求學生善于聯想、敢于創新,具有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能使思維輻射到與問題相關的一些知識點上。開放性練習情節更富有挑戰意味,令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更能激起學生潛在的好奇心和好勝心,促進學生從模仿走向創新。
二、崇尚自主,突出練習的“民主自由”
新課標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教師作為練習設計的策劃者,必須尊重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做練習的主人,做自己的“練習”。實踐證明,并不是每一個學生對于相同的練習都能承受,因此,練習設計須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尊重差異,盡可能地設計不同層次、不同功能的練習,供學生自主選擇訓練,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打破以往按統一模式塑造學生的做法,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特殊性,承認差異,善待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促進每一位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三、注重對比,培養防錯的“免疫力”
在學生解答數學習題的過程中,由于學生對知識掌握不完整或者出現了理解上的誤差,教師會發現他們會多次在某個知識點上出現錯誤。設計習題時教師可從學生容易發生錯誤和經常發生錯誤的地方入手,適當設計一些題目,有意布設“陷阱”,“誘使”學生步入歧途。然后,再組織學生共同探討、辨析,找出錯誤的原因,歸納出預防的措施。課后再配合題組練習,讓學生在不斷產生錯誤和糾錯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從而產生防錯的“免疫力”。
平常,我們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對老師所講的新內容很快表示理解,并對模仿性的練習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綜合練習或調研題時,很多就會不同程度地出現錯誤,反映了對知識一知半解。因此,針對常常錯的或預測可能會錯的題,設計有對比性的練習,就能幫助學生領會知識的實質。
四、加強實踐,跳出練習的“紙上談兵”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數學教學如果脫離實際,那數學學習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更談不上學生有意義地學習數學和獲得有意義的數學知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為此,倡導數學練習設計的實踐性,在體驗中學習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盤活知識,通過實踐使之再學習、再探索、再提高,這不失之為一種好的練習方法。
五、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數學練習的設計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材的聯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這樣的數學課程才能有益于學生理解數學、熱愛數學,讓數學成為學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練習設計,可展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自己身旁,從自己身邊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數學問題,運用數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有用的,使他們對學習數學更感興趣。
通過練習,不僅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而且激勵了學生智力和智慧的發展,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數學源于生活,而又回歸生活,服務于生活”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總之,數學練習應該是數學課程動態的生長性的延伸,是對數學課程意義的重建與提升的創造過程,數學練習的設計也體現了一種文化。作為教師要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個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