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一門教學語言要求很高的學科,要想將抽象、嚴密的邏輯推理過程直觀形象地表現出來,藝術表達方式尤為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
【關鍵詞】數學語言 藝術 激趣 留白 自然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在師生互動交流的開放式教學環境中,作為師生主要交流媒介的教學語言,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凸顯數學教學語言魅力,為數學課堂服務。
一、導入過程要凸顯“激趣”的藝術
能否在一堂課中從心理上都抓住學生,最初的五分鐘至為關鍵。作為開場白的導入語言首先要體現平等,不居高臨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與老師是兩個完全平等的主體,學生才能盡快地融入課堂學習氣氛中去。同樣是“同學們好,請坐”,冷冰冰的語氣和充滿關愛情感的語調,給學生的感覺完全是相反的。其次要有趣,讓學生感受到他們與教師間不僅人格是平等的,而且可以做朋友,給學生以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為創造力的發揮建設一個良好的環境。第三要簡潔有效,切忌拖泥帶水,要用最短的時間將學生帶入到一節課的主要研究中去。
比如,在學習《認識三角形》時,上課開始后,教師可以用親切的語調說:“同學們,請觀察這些圖片,在這些圖片中間,你發現了哪些你所熟悉的圖形?”讓學生很快降低了心理的緊張感覺,說出這節課的研究內容——三角形。教師因勢利導:“你還能舉出身邊類似的例子嗎”,同學們肯定會積極踴躍的回答,很快活躍了課堂氣氛,切入這節課的研究內容中去。
二、探究過程要凸顯“留白”的藝術
對探究過程的語言把握是考驗教師教學理念是否先進、教學水平是否高超的試金石。筆者認為數學教學過程如作國畫,不是畫滿全紙為上品,而是要善于“留白”。國畫中的“留白”是留給讀者以遐想的余地,課堂中的“留白”是留給學生思考和探究的空間,要寓“教”于“不教”之中,“講”于“不講”之中。
為此,教師的語言首先宜緩不宜急,所謂緩,是指當學生未經過充分探究,未達到知識生成臨界點時,教師就不宜進行點撥,所謂“不憤不啟,不誹不發”。大部分教師唯恐學生思考深度不夠,或者不全面,都情不自禁的進行講解,殊不知,正犯了 “急”的毛病。其次,宜精不宜繁,教師的點撥語言一定要準確到位,不能啰嗦,更不能引起歧義或者表述不清。當然,在師生互動探究的動態過程中,這對教師的基本功是一種極高的要求。第三,亦放不宜收,我們現在初中數學課堂的通病還是放得太少、收得太緊,一旦學生離開了自己的教學預設,教師就不知道怎樣教學了。當然,當學生的思維嚴重偏離了我們的教學目標時,我們應當果斷地將學生思路拉回來。第四,亦曲不宜直。當課堂中學生提出了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時,往往是思維碰撞的火花,是一節課的精華所在,教師應當因勢利導,而不要去直接回答這個問題,比如“這個同學的問題很好,誰能幫助他來解決這個問題?”。將回答問題的機會交給其他同學,引發更深層次的探究。
三、環節銜接要凸顯“自然”的藝術
“不著痕跡”是語言藝術的一項要求,數學課堂語言尤為如此。數學課堂的教學環節之間有清晰的分界,但若過渡語言使用不當,則會突兀、生硬,影響學生思維的連貫性,進而影響整堂課教學效果。
比如,在復習舊知和新課講解之間過渡時,若教師說“剛才同學們復習的很好,下面我們進行新的一節課的學習”,應當說,教師的語言是準確的,無懈可擊的,但是稍嫌生硬。如果換成下面一句話“從剛才的復習中,可以看出同學都掌握的不錯,同學們很聰明,但是不知道能不能解決下面的新問題呢?”則會更自然,更容易激發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
三、練習教學要凸顯“分層”的藝術
許多教師只重視練習題的題目設計,而忽視練習題的語言設計,殊不知,練習環節的教學語言更為重要。
在基礎練習的環節,因為可采取多樣的活動形式或者由中下游的同學來回答,所以教學語言要側重使用鼓勵性的語言。比如“你的想法太好了”“你的進步很大”“**同學能夠主動回答問題,真棒……”等等。
在提高練習環節,因為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教師的語言要體現激發性。比如“這道題目有一定的難度,你能挑戰它嗎?”“只要你能細心思考,我相信你肯定能夠解決它”。
當遇到難度較大的題目時,尤其是進入小組討論,教師面對面指導時,教師的語言要體現誘導性,給學生以信心和思考的階梯。比如“你的思路很棒,若在**方面再細心些就更好了”“你已經快找到解決這個題目的思路了,看看誰還能補充一下……”這樣因勢利導,一步步將學生的思維推向深入。
以上是筆者的一點思考,審視我們現在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正是我們的老師過于重視數學知識本身的邏輯性和嚴密性,追求教學語言的嚴謹性,從而導致數學課堂枯燥無味,失去吸引力,這也是造成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只要我們真正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鉆研開放式課堂的語言藝術,我們的數學課堂肯定會以一個新的面貌呈現在學生面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 數學課程標準解讀.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5).
[2]申京哲著. 淺談教師語言的修養. 人民日報出版社,2005.
[3]劉顯國等. 語言藝術. 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