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及創新精神是當代教育的本質要求。本文意在通過對初中思想品德課本人文內涵的挖掘,結合平時教學實際,探討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方法,從而實現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和個性化發展。
【關鍵詞】初中 思想品德 人文精神 培養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摒棄單一片面的升學觀,強調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突出基礎教育的“人文性”,要為學生的一生幸福奠基。加強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不但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實現個性化發展,而且有利于初中生提高境界,升華人格,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培養創新能力。
一、要善于挖掘思想品德教材中人文精神內涵
作為人文科學,初中思想品德課教材本身就具有非常豐富而深刻的人文性。從內容上看,教材能夠圍繞學生的精神需求、現實生活和未來發展設計內容,重視對學生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法律教育等,反映了濃厚的人文精神和深切的人文關愛。從形式上看,教材通過豐富的圖文資料,以閱讀感悟、對話探究、名言警句、知識鏈接及課外實踐活動等多種文化素材為載體,使每一課都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吸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各類人文素材,靈活地處理和運用課本材料,使教材的人文光芒充分綻放。同時,還要做到課堂教學不離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能在教材的基礎上聯系現實,不斷創新,使思想品德課真正做到“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的方法
(一)尊重學生人格,體現教師人文關懷
作為思想品德老師,首先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利,體現教師的人文情懷。要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民主、平等對話的過程,思想品德課必須充分利用這種“對話”,在師生、生生互動中,讓學生大膽發言,抒發真情,說出自己真正想說的話,老師只起點撥、引導作用。要讓課堂充滿尊重與理解,師生處于傾訴與傾聽、交流與溝通的和諧氛圍之中。教學中還要尊重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習特點,尊重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實際經驗,能寬容、允許學生失誤與反復。
(二)認真鉆研教材,找準人文教育切口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及時準確地把課文知識納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課本知識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例如,在學習八年級政治下冊《尊重別人隱私,維護合法權益》一課時,從人文精神教育角度看,尊重別人的隱私既是現代社會應當遵循的一項基本的文明規則,也是一個文明人的高尚情操的表現。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有人因為好奇或者別有用心而有意無意泄露散布別人的隱私,給當事人帶來傷害。教師要從生活、道德、法律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侵犯別人隱私的危害,樹立尊重別人隱私的高尚情操,提高自己的文明素養,使教學過程上升到人文教育的層面,進而形成了一種道德追求。
(三)重視社會責任,激發愛國主義情懷
政治是一門社會科學,學科性質決定它要更多地關注國計民生大事,培養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在學習九年級政治《擁護黨的領導》一課時,會有學生流露對現實生活中一些陰暗面不滿,甚至羨慕西方所謂“自由、民主”社會。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中國革命的歷程來看中國共產黨偉大的歷史功績,從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輝煌成就感受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堅定思想,從先進的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領悟黨領導全國人民復興中華的光明前景。讓學生認識這一切都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只有共產黨才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流砥柱。作為青年學生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增強創新精神,將來好肩負起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任。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是思想品德課永恒的魅力。
(四)及時傳遞時政,引導關注社會熱點
上好思想品德課,還應該及時傳遞時事政治,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發展,關心時政大事。學習八年級政治下冊《民族情,民族魂》一課時,學習到國家加強民族團結、實現共同富裕,支持少數民族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要讓學生認識到10年來,中央的這一偉大戰略一直在不斷推進,不斷深入,不斷創新。如支持西部退耕還林還草,在新疆喀什建立經濟特區,擴大西部地區對內對外開放與合作,鼓勵大學生到西部就業、創業等。這些既培養了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的品質,也為人文教育提供了鮮活的素材。
(五)開展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實際能力
蘇人版思想品德教材每一課后面都有課外實踐活動安排。教師應該充分準備好課外實踐活動方案,指導學生深入社會實際。如九年級的“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認識‘地球村’”、“情系西部失學兒童”、“家鄉建設中的重點工程”等,既增強了學生深入社會的實踐能力,又讓學生深入地了解了社會,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環保意識和將來支持西部發展、投身家鄉建設的理想信念,產生了深刻的人文教育效果。
總之,教師只有不斷探索,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教材的人文性,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滲透人文教育,才能真正使教育的發展與時代要求相適應,從而實現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和個性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