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課的理論知識較抽象,針對這個特點,如何讓學生愿學、愛學、樂學、會學,“情境教學法”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情境創設。
【關鍵詞】朗讀教學 意義 實施方法
所謂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與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情由境生,那我們如何來創設這樣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呢?
(一)初創情境,開篇新穎
高爾基說:“開頭是最困難的,好像音樂里的定調一樣,往往要費很長時間找到它。”新課教學中,應該經常設計一些容易讓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在講《經濟生活》中《投資的選擇》時,可以設置這樣的情境:老王是一個普通工人,妻子下崗在家,兒子高中畢業后在一家酒店當保安,女兒是在讀大學生,老王和妻子由于長年勞累身體不佳。一次偶然的機會,老王買的福利彩票中了30萬大獎。這一情境的引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教師趁機引入主題:那這30萬怎么辦呢?妻子說存銀行省心,兒子說炒股票能掙大錢,女兒說買債券既安全又賺錢,鄰居老李則說這年頭還不如給自己買份保險呢!老王到底應該怎么辦呢?讓我們在學了《投資的選擇》后給他出出主意。由此引入教學主題。
教師在選擇導入情境時,不僅要創設形象、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還可以創設一些略高于學生已有認知水平與能力的疑難問題的情境,使其原有知識與現實問題產生矛盾,從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內源性的動力。正如建構主義的代表人物皮亞杰所言:“兒童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 [ 讓·皮亞杰.《皮亞杰教育論著選》盧浚選譯[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教師必須通過創設情境來營造體驗氛圍從而引起學生的情緒體驗,并使之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的認知情感有序地深入進行。
(二)鋪設情境,寓教于樂
這里的“樂”字,更多的是指“樂”學,只有樂于學習,才能在愉快中接受教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情境的設置,時時引起學生的興趣。
如在講《生活與哲學》中《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時,可以引入這樣的事例“劉翔成功跨越的背后”。通過這個事例學生可以歸納出其成功的三大要素,一是非常難得的跨越人才。劉翔的先天條件非常好——足弓深,彈跳力強;大腳趾比其他足趾長許多,從而有利于力量的集中;再加上他跑步的節奏感非常好。二是神奇教練的神奇訓練。教練孫海平根據劉翔自身的情況,根據不同時期的缺點對他進行針對性訓練。同時,孫海平還幫劉翔搞定一切,讓他不用為訓練以外的事情操心。三是重點培養重大投入。為了備戰奧運會,國家田徑隊訓練館的工作人員提前一年更換了一種只有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才會使用的環保型塑膠跑道。這一項的花費就超過百萬元,另外一項超過百萬元的投入是新增加的運動員力量訓練器械。國家體育總局科學研究所還專門成立了針對劉翔的科研小組,運用高科技手段對劉翔進行跟蹤研究。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要求他們談談怎樣才能實現人生價值。許多學生對劉翔比較崇拜,因此很感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積極參與,更能深刻的認識到一個人只有在個人和社會的統一中才能實現人生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一個人只有充分認識自我,揚長避短并持之以恒才能實現人生價值。
(三)巧設情境,突出重點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中樞神經的興奮是呈現此起彼伏的波浪形態的,為了刺激學生學習重點內容的興奮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精心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
如在講《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時,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既是這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學生往往容易混淆兩者間的區別。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區分它們,教師可以利用奧巴馬2009年11月中國之行這個時政熱點來創設情境。對奧巴馬來說,把亞洲作為他整個外交政策的重點,把中國作為他亞洲政策的重點,奧巴馬政策的這種調整,說明我們做事情一定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重點。當然,對奧巴馬來說,歐洲問題、非洲問題等問題在他的整個外交政策中處于從屬地位,是次要矛盾,但也不能小看。這是因為主、次矛盾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因此,在認識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 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堅持“重點論”,“牽牛要牽牛鼻子”。堅持“兩點論” 和“重點論”的統一。另外,由于歷史遺留的歧見和誤解還沒有完全消除,在中美兩國關系發展中,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消極摩擦,然而,中美關系的主流是“合作和發展”,是現實和歷史的需要,是雙方共同利益的需要,不可阻擋或改變。這點從兩國簽訂聯合聲明就可以看出來。因此,在認識某一矛盾時,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要看主流,分清主流和支流。同時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因為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如果我們對中美在近階段不斷擴大和升級的貿易摩擦坐視不管的話,勢必要影響兩國關系的正常發展。通過這樣的情境,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這個重難點。
(四)再創情境,余音繞梁
在實際教學中,應重視課堂最后幾分鐘的有效利用,克服虎頭蛇尾、頭重腳輕的錯誤傾向。在結尾處進行精心設計、匠心獨運的情境設計,往往能將課堂推向另一個高度,形成課堂教學的第二次飛躍,得到出乎教學者意料的滿意效果。
如在講《用對立統一觀點看問題》時,課堂之初已經設置了這樣的情境:校園里能否用手機?在課堂之尾應該引導學生用矛盾分析法來看待這個問題。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在校園里使用手機既有利又有弊,不能片面,這是一分為二看問題的體現;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可不可以使用手機要因人而異,不可一概而論,這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體現;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如果有的同學使用手機只是為了方便聯系家長,課余時間聽聽音樂,并沒有影響學習那就可以用,如果有的同學使用手機是為了上網玩,考試作弊,學習受到了很大影響,那就不該使用,這是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體現;甚至還有學生會說在校園里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還是不使用手機的好,這是抓主要矛盾的體現。這樣的情境結尾不僅讓學生鞏固了已經獲得的知識,進一步完善了知識結構,更重要的是學生會覺得學到的知識對自己的生活是有指導價值的,從而激發其學習思想政治的熱情。對于教師而言,則能得到及時的教學反饋,了解到學生這堂課的知識掌握情況,從而實現師生在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的雙贏。教師應該在這個階段提出問題,巧設懸念,讓學生在動態的擴散思維過程中,得到學科知識與思辨能力的升華。
【參考文獻】
[1]讓·皮亞杰 盧浚選譯.皮亞杰教育論著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張寶臣. 課堂教學藝術[M]. 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1994(25).
[3]張玉茹,許惠芬. 情境體驗:道德教育回歸生活的基本模式[J]. 高等農業教育,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