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考說明》要求古文翻譯以直譯為主,保持語意通暢并要求注意原文用詞造句和表達方式的特點。而考生最大的障礙往往是一些實詞的理解,要達到高考考查的要求,提高文言文翻譯的得分,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就必須能準確推斷出常見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關鍵詞】文言文推斷法 舉隅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是文言文閱讀必備的能力,也是近年來高考文言文閱讀中必考的題型,部分實詞經常出現在我們閱讀視野中,這就需要我們在整個高中階段夯實基礎,積累好常見文言實詞。但有時也會出現生僻實詞,不過,有些實詞意義的推斷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以下介紹幾種常用的推斷方法。
一、課文遷移法
高考大部分文言實詞是常見常用的,且從必修課本、選修課本、讀本中都能找到他們的原型,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已學課本知識進行有效遷移。
例1:2011年江蘇高考文言文閱讀《陳公弼傳》實詞推斷題“老吏曾靦侮法粥獄,以公少年易之”中,“易”字解釋為“輕視”,就源于《史記· 高祖本紀》中“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
例2:2010年江蘇高考文言文閱讀《南陽縣君謝氏墓志銘》句子翻譯“使吾不以富貴貧賤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中“抑”字解釋為“抑或、或許”,就源于《祭十二郎文》“嗚呼!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抑別有疾而至斯乎?”
例3:2009年江蘇高考文言文閱讀《書沈通明事》實詞推斷題“如通明之屬,率倜儻非常之人”中,“率”字解釋為“全、都”,就源于《六國論》“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二、詞性推斷法
有些實詞意義的推斷,需要結合語法知識,搞清它在句中所充當的語法成分,并能據此準確判斷出該詞的詞性,詞義就迎刃而解了。
例1 :2011屆南通高三第一次調研考試文言文閱讀《奇零草序》實詞推斷題“國破家亡,余謬膺節(jié)鉞”中“膺”字理解為“心胸”,乍一看好像是對的,因為“義憤填膺”中“膺”就理解為“心胸”,這是該詞最常見的意思。但若從語法角度分析,就知該詞在句中充當謂語,詞性是動詞,應理解為“接受、擔任”。
例2:2011屆南京市高三第一次調研考試文言文閱讀《乞者趙生傳》句子翻譯“雖未嘗識,皆能道其宿疾與其平生善惡”中,“善惡”一詞通常理解為“好的和不好的”,若從語法角度分析該詞,就知該詞在句中充當“道”的賓語,詞性為名詞,所以應翻譯為“善惡行跡”。
三、組詞法
古代漢語多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而現代漢語多以雙音節(jié)詞為主,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可聯系上下文語境,通過組詞法將單音節(jié)詞轉化為雙音節(jié)詞。
例1:2011屆南京市高三第三次調研考試文言文閱讀《書關橋老僧事》句子翻譯“予考其行,蓋亦失志于時者之所為也”對“考”字的理解,就可通過組詞法,理解為“考證”。
例2:2011年江蘇高考文言文閱讀《陳公弼傳》句子翻譯“毀淫祠數百區(qū),勒巫為農者七十余家”中,對“勒”字的理解,就可通過組詞法,翻譯為“勒令”。
四、關注特殊現象
有些實詞,由于古今語言的變化,出現了一些特殊文言現象,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等。這類實詞也是近年來江蘇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譯的常考點,我們必須密切關注。
①通假字
當某個實詞,按正常意義理解,無法講通時,就要考慮是否通假。
例1:2010年江蘇高考文言文閱讀《南陽縣君謝氏墓志銘》句子翻譯“斂以嫁時之衣,甚矣吾貧可知也”中,聯系上下文語境推斷,“斂”只可作為通假字,同“殮”,解釋為“給死者穿衣入棺”。
例2:2006年江蘇高考文言文閱讀句子翻譯“民,吾民也,發(fā)吾粟振之,胡不可?”一句中的“振”,很容易就想到把“振”字作為通假字“賑”理解,解釋為“救濟”。
②詞類活用
有些實詞在使用過程中詞性也發(fā)生了變化,需要我們結合語境,從語法分析的角度來理解。
例1:2011年江蘇高考文言文閱讀《陳公弼傳》句子翻譯“貸而流之,盡以其余給左右使令,且以守倉庫”中,從動作被動接受和主動施行的角度來看,“流”應作為使動用法,理解為“使流放”。
例2:2011屆南京市高三第三次調研考試文言文閱讀《書關橋老僧事》句子翻譯“舉鄉(xiāng)人扶老攜幼,狐兔竄伏,從葦茅中探守竊望”中,“狐兔”一詞,就應理解為“名詞作狀語”,“像狐兔一樣”。
③古今異義詞
經歷了時代的變遷,某些詞古今意義變化很大,這類詞我們必須給予重視。
例1:2009年江蘇高考文言文閱讀《書沈通明事》句子翻譯“購仰妻子急,蹤跡至通明家”中“妻子”一詞的理解,就應分成“妻”和“子”分別解釋,理解為“妻子和兒女”。
例2:2011屆南通市高三第三次調研考試文言文閱讀《蘇廷評行狀》句子翻譯“人不問知與不知,徑與歡笑造極,輸發(fā)府藏”,“ 輸發(fā)府藏”一句,按常規(guī)意義根本無法理解,“府藏”一詞只能作為通假字,同“腑臟”,解釋為“肺腑”。
語言隨著時代的變遷,形成較大的古今差異,給我們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但只要我們潛心研究,由流溯源,注重積累,探究思考,掌握一些實詞理解的方法,就一定能覓得文言文翻譯的津梁,汲取古代經典的智慧,提高文言文翻譯的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