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前預習是連接教與學的重要橋梁,設計合理的數學課前預習方案,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充分地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更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我們應該正視課前預習的必要性,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
【關鍵詞】預習 課堂教學 自主 方法
預習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預習習慣的養成對于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很大的幫助,一直以來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重視。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這種傳統的預習方式正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又逐漸成為人們爭論的重點,特別是小學數學要不要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習慣成為人們爭論的熱點。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常常碰到這樣的現象:小學生,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小學生,他們不懂得預習,看例題、讀公式、提前做練習題成為預習的固定模式。小學數學預習不能保證質量,勤奮而自覺的學生預習得好一些,懶惰的學生預習效果差甚至不預習,教師在講授新課時,全班學生對新課的起點參差不齊。時間一長,預習得好的學生感到“吃不飽”,預習得不好的學生感到“吃不了”,預習質量的優劣最終導致學生學習成績兩極分化日趨嚴重,不利于教師面向全體,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我關注到的論文及著作中的各種意見:有的老師認為預習很有必要,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有著重要作用;有的老師認為不是所有的教材內容都適合預習的, 低年級學生預習效果不明顯,要根據教材內容,視情況而定;還有老師認為“預習使學生提前知道了教學內容的結果,學生不會‘慢慢地與教師經歷困惑、操作、比較、分析、綜合的思維站點,品嘗探索成功的滿足和愉悅’,不利于教師組織課堂教學,還會影響學生能力的提高和創造性的培養” 。
對于以上的看法,我一直在思考:我們的教學最終目的究竟是什么,是教師表演性地不停設置懸念嗎?還是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老師預設的問題?如何從教師為主體的授課方式轉化成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式?我認為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應關注到每一個孩子的個體特點,學生從發現問題、自主尋求解決方法、自己總結內在關系或規律建立自主實踐的舞臺,教師作為主導,要善于發現孩子在操作過程中的問題、討論過程中的矛盾以及練習中的錯例,幫助孩子梳理知識,并逐漸形成完整的體系。
因此,我認為從尊重孩子的角度來看,我們教師應該研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生活實際情況、教材的重難點等,如何設計一些預習方案和在學生充分預習基礎上的教學案例,充分地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讓預習更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從而發揮預習對于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最大作用。
那怎樣才能使預習和課堂教學和諧共存,從而極大地發揮預習的作用呢?
一、要加強預習作業的可操作性
由于小學生第一印象深刻而難忘,部分家長用知識陳舊來指導學生預習,有很大的盲目性,如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家長習慣讀“被乘數”和“乘數”,而新教材上都讀“因數”,列乘法算式時兩個因數也不分先后;克和千克為質量單位,而不是重量單位等,教師再想糾正錯誤就十分困難。教師指導預習的方法,應提出預習提綱,以內容的不同有所取舍,或是年級的不同、學生預習的基礎有所調整,從而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掘。比如教師要善于將預習要求以若干小問題來呈現,明確指出做什么?怎樣做?
如三年級的“年、月、日”這一課時,預習作業可以這樣設計:
(1) 在2011年的日歷上查找自己及爸爸媽媽的生日和各種節慶日的具體時間。
(2)觀察2011年的年歷,你發現了什么?把你的發現寫下來。
(3)通過看書,關于年、月、日的知識,你已經知道了哪些?又有哪些問題?
可以把它寫下來,讓學生在看書預習的基礎上,來發現與年、月、日有關的更多的知識,課堂上教師再進行有目的的指導,幫助學生由無序的零碎的思考變為有序的完整的知識建構,逐步形成關于年、月、日的知識網絡,從而提高了學生自我學習的一種能力。使學習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嘗試在學生充分預習基礎上的教學新模式。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而語言的學習是離不開閱讀的,所以數學的預習也不能離開閱讀。但數學語言也不同于其他幾類語言,它不是純文字的閱讀,還包含了數學概念、公式、符號、術語……所以,數學預習較之其他科目預習,更需要大腦建立起靈活的語言轉換機制,將這些圖形符號轉化成自己的內在語言。中高年級學生的預習就可以通過閱讀教材,發現問題,在課堂上相互提出問題,查閱相關資料后解決問題。如:六年級的“百分數”和“合理存款”,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就可以發現很多的問題,百分數的含義和作用是什么?生活中百分數運用在哪些地方?百分數和分數的不同處在哪里?教育存款和國債是怎么回事?它們的利率是多少?等等許多問題。可以從小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好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中感受數學的嚴謹性,提高數學語言水平和交流能力。讓學生進行自主地學習,而教師只是就學習的內容進行指導、引導他們。教師還應采取多種方法及時地檢查、評價、反饋,讓預習成為發揮學生自主探索、實踐的前奏,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催化劑。
三、針對學生理解情況,有的放矢
每個學生的生活所處環境不同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學生間的知識儲備不盡相同,數學的現實性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蒼白與知識膚淺交織碰撞,使學生感到茫然。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所要學習的內容,預先布置一些蘊涵與新知相聯系的上位知識,讓學生通過社會調查、體驗生活等形式,有意識地去關注生活中的某個細節,某個方面,豐富更新他們的知識儲備。
如在學習五年級數學“商的近似數”的前幾日,教師可要求學生通過生活體驗購物、向他人咨詢等方式了解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了解并說出一些商品的單價。
(2)付款時應該算到哪一位?
(3)一位顧客購買了20.65元的物品,付了21元,找回0.3元,營業員的做法是否合理?生活中這樣的現象多嗎?談談你的看法。
近年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在購物時往往“分”忽略不計,付款時只要算到“角”,在理解“實際付款時保留一位小數” 時,因為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而出現偏差。在新課之前安排這樣的活動,使學生的錯誤經驗得到糾正。日常學習、生活是最真實的情境,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并積極應對,才真切體驗了數學價值的現實化、生活化。
四、構建課堂新模式,讓課堂因預習而精彩
小學生自學能力有限,教材內容也有難易,對概念、公式推導等難點內容盡管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但許多學生仍處于“未知、模糊”狀態。這時,教師就應該精心準備有選擇性地進行預習。例如,在六年級教學“圓的面積”一課時,通過對學生的課前預習檢查,了解到大部分學生都說知道了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但問到這個公式是怎么來的?為什么要用這個公式?學生面面相覷,誰也沒做聲。于是教師應選擇引導學生預習追溯公式的來源,由于每個學生的視角不同,解決問題的策略也不同。在課堂推導、驗證公式時,大家發言踴躍,充滿生機活力,除了課本中介紹的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外,還有轉化成三角形、梯形等。教師設置一個個循序漸進的“臺階”,直觀演示,通過實驗操作,討論交流,精講釋疑等途徑,學生經歷這樣的數學預習和“再創造”交流的活動,抽象的圓的面積公式無須死記硬背,已經具體地根植在學生的經驗之中,而且學生對發現真理的歸納方法也多了幾分體驗。
另外,教師在引導孩子學會預習的同時,應創設情境,提供學生活動機會和活動題材,讓學生探索、研究、創造性地學習新知。只要教師正確引導,把握學生知識系統性,調整好教學模式,數學課堂就會異彩紛呈,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