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小學各門課程中展示最多,且美育內容最為豐富的一門課程。現行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用的都是文質兼美的篇章,其內容既有風姿迥異的自然界山清水秀的自然美;又有描寫波瀾壯闊建設改革中氣勢磅礴、深刻感人、催人奮進的社會美;還有再現歷史、社會、自然為一體的巨幅藝術畫卷美。小學語文教材完整、集中、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歷史長河、社會生活、自然風貌、風俗人情中千姿百態的美。如何利用這門課程,寓美育于語文知識教學之中,是非常值得研討的。
我在語文教學中,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一、利用語文教材中的自然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課文是描繪祖國壯麗河山的文質兼美的文章,這是自然美的表現。作家往往用彩筆的筆把大地山川的秀美景色濃縮到自己的作品中,構成一幅幅絢麗多彩的風景圖。例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作者從入山開始,介紹沿途景物。僅僅抓住了浙江山區富有特征的幾種景物,寥寥幾筆,在讀者面前描繪出了一片明艷的色彩美。從一個“滿”字,可以想象,在盤曲而上的山路兩旁,是大片大片的映山紅,花朵、葉子都比盆栽的有精神。或黃或紅的花朵,如飄落的云霞。油桐樹正開著花,白中帶黃,十分肅雅,點綴其間,倍增美感。其余草木以“或濃或淡的新綠”,“濃”“淡”“新”這三個富有變現力的字眼,引發起讀者對生機盎然的春天草木的許多聯想。短短一段文字在讀者眼前營造出了一幅明艷的繁春圖。《桂林山水》一文是這樣描寫桂林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作者成功的運用排比句式,語句對稱工整。《美麗的小興安嶺》中,蔥蘢的樹林,綠茵的草地,四季絢麗的色彩,使人感到生機無限,怡然心醉。《草原》中,新鮮的空氣,明朗的天空,翠色映目,使人驚嘆,使人舒暢。《富饒的西沙群島》描寫了物產豐富的南疆風光。《火燒云》描寫了瑰麗夢幻的自然氣象。在講授這類作品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把大自然的美感和讀者的心境融為一體,從而喚起學生的審美感知,使學生受到教育審美熏陶。
二、課文中塑造人物的形象美
小學語文中,許多篇章在贊頌偉大祖國壯麗河山的同時,又往往借景抒情,謳歌高尚的人生。特別是一些反映中華兒女為保衛祖國而英勇獻身的作品,更具有深刻的審美教育意義。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為了祖國的和平,不畏艱險,義無反顧,奮不顧身的崇高精神是美的,這是一種嚴峻的美,有血性的陽剛之美。《飛奪瀘定橋》就展示了這種人格的美。為了趕在敵軍援軍之前到達瀘定橋,奪取戰斗主動權,紅四團面對強敵毫不畏懼,和敵人展開了第一輪較量——搶時間。白天,一面趕路一面擊潰阻擊的敵人,前進何等艱難;夜晚,困乏外加山陡路滑,隨時都有掉下深淵的危險,困難更為嚴重。但是“戰勝敵人的決心使他們忘記了饑餓和疲乏”,紅四團“依舊摸黑冒雨前進”,最后終于把敵人“拋在后面”。一個“拋”字,突出了紅軍行動之神速。瀘定橋地勢險惡,“由十三根鐵鏈組成”,敵人把木板也抽掉了,要過橋,那困難簡直無法想象。可是紅軍蔑視一切困難,一切敵人,看看突擊隊的22位英雄吧:“拿著短槍,背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和敵人激戰了兩個小時,英勇奪下了瀘定橋”。至此,一曲感天動地的抗戰凱歌奏出了它的最強音。作者以飽滿的激情,頌揚了一代先烈不畏艱險,奮勇殺敵,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黃繼光》、《劉胡蘭》、《我的戰友邱少云》等革命傳統教育文章,都洋溢著一種勇敢向上的美學力量。教授這一類課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作者歌頌人物的精神美,行動美中受到感化,更應該讓學生懂得美在實踐,美在創造,美在奉獻的道理,使其受到審美教育。
三、語文教材中的語文文字美
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具體體現在準確、生動、優美的遣詞造句以及清晰合理的篇章結構之中,對文章的語言文字理解得正確、透徹,其中的美感也就能體會出來。小學語文教材收錄了大量代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作品。有的用詞造句形象貼切,繪形,繪聲,繪色。有的語言清新,優美,洗練,質樸,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悅耳;有的如百鳥和鳴,婉轉悠揚;有的似戰鼓催征,高昂激越;有的若敘家常,娓娓而談。如《雨中》這篇課文多處運用了比喻,疊詞來增強文章的表現力。文章第二自然段就連用了三個比喻。用“閃閃發光的河”來比喻“水淋淋的馬路”。把“孩子撐著花傘”比作“水面上的點點花瓣”。“過往的車輛”被比作“水波里穿梭的小船”。三個比喻分別用上了“像”“仿佛”“就像”三個不同的詞語,語言豐富而富于變化。文中的疊詞也俯拾皆是。“淋淋瀝瀝”、“水淋淋”、“閃閃發光”、“點點花瓣”、“濕漉漉”等寫出了雨景美;“急匆匆”表現了小姑娘急于趕路的情態美;“滴溜溜”表現了蘋果的鮮紅欲滴的色彩美;“胖乎乎”則表現了小男孩活潑可愛的外形美。這一系列疊詞的使用,使文章顯得光鮮可人,讓人愛不釋手。古詩及兒歌《小池》、《詠柳》、《雪地里的小畫家》、《柳樹醒了》……以和諧的音韻美、鮮明的節奏感為學生提供了絕佳的語言范例。《匆匆》、《秋天的雨》、《桂林山水》、《荷花》等小美文也以優美的形式、鮮活生動的語句,散發著語言藝術的瑰麗光彩。而童話、寓言、小說中意蘊深刻的句子,往往具有一種深沉而含蓄的美。在講授這些作品時,教師要把中國語言文學的美教給學生,使學生在語言美中得到無窮的享受,并受到生動的審美教育。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充分發掘教材中這些異彩紛呈,千姿百態的美的因素,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知美,愛美,懂美,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