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必須遵循主體性、質疑性、發展性、創造性原則。近年來,我對語文課堂教學結構進行了探究,現表述如下,希望于教學實踐有用。
一、 改課文為短劇 變課堂為舞臺
教師是導演也是觀眾,學生是編劇也是演員,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創造性。凡是語文課本中情節生動、故事完整的寫人敘事的文章,均改為課堂短劇,搬上課堂這個舞臺。
(一) 課前
布置學生做好三方面準備:一是利用工具書學好生字新詞;二是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及作者寫作目的;三是分組將課文改編為短劇。
(二)課堂上
一般課文都安排三節課:第一節檢查自學生字新詞情況及把握課文內容中心的程度,并略加講析;第二節主要抓住文中重點語句和重點章節分析,分析結構層次及寫法;第三節各組交自編劇本,進行表演,組織評價,選出優秀節目,總結,鼓勵。
(三) 課后
學生對自編劇本修改,加深和鞏固對課文的學習與理解。
這一課型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欣賞和寫作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國語表達、創造能力、表演能力,激發興趣,增強團隊協作相互配合意識。
二、 改教學為自學 變課堂為論壇
教師是向導也是聽眾,學生是作者也是辯手,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盡情展示自己。課文中的字詞句、人物的個性、內容主題的深淺,每個學生理解不一,看法不盡相同,感受各異,就讓學生暢所欲言吧。
(一) 課前
也是讓學生做三個準備:一是自學字詞;二是自己把握內容和寫作目的;三是寫好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或對人物、事件的評價,或是質疑,均形成書面文字。
(二)課堂上
也安排三節課:第一節檢查課前自學情況:字詞、課文內容及中心;第二節分析重點語句和章節,略析文章結構層次及寫法;第三節質疑釋疑,自疑自解,進行論辯、演講、談讀書所得,評選優秀論文演講稿、最佳辯手,進行總結、鼓勵。
(三)課后
修改論文、讀書筆記、演講稿。
這一課型有利于提高學生鑒賞能力.辯論能力.寫作能力,展示自己個性特征。
三、 改課文通教 抓重點練讀寫
課文字詞課外自學,教學中直接閱讀抓主要內容及中心,分析文章結構及寫法,網絡查找同題材文章類比,模仿文章結構層次及寫法寫篇文章,達到創新之目的。
第一節閱讀課文,抓住內容及中心,分析結構層次及寫法。模仿課文寫出你要寫的內容和中心,安排結構層次及寫法。如閱讀朱自清的《春》模仿寫《秋》:
題 春 內容及中心 描繪春景 贊美春景 表喜愛之情
結構層次 盼春 繪春(分類) 贊春
寫法 運用比喻擬人 排比等手法進行聯想像想
題 秋 內容及中心 描繪秋景 贊美秋景 表喜愛之情
結構層次 盼秋 繪秋(分類) 贊秋
寫法 運用比喻擬人 排比等手法進行聯想想象
第二節課網絡查找同題材文章進行類比
(一)出示梁衡寫的《夏》
與《春》比較,都是名家名篇,他們都是抓住特點寫景表達贊美之情,在寫景的過程中都是運用修辭法進行聯想與想象。但《夏》含蓄,每一章節都有中心句;《春》直白,自然流暢。
(二)出示方紀寫的《三峽之秋》
都運用修辭聯想想象,而《三峽之秋》以時間為順序,縱向比較,動靜結合寫景;《春》分類為序,橫向比較,動態寫景。
(三)出示郁風寫的《冬》
也運用修辭聯想想象,每節中心句開頭,既有繪景又有敘事,而《春》只寫景抒情。
……
第三節課創新
創中心:
(1)秋是多姿多彩之季,富有生機和活力。
(2)秋是豐收之季,代表著繁榮與富強。
(3)秋天高云淡,紅葉似火,葉落化泥護根,是何等豁達。
……
創結構層次:
1 (1)盼秋(2)繪秋(分類)(3)贊秋
2 (1)盼秋(2)繪秋(時間)(3)頌秋
3 (1)頌秋(2)繪秋(空間)
4 (1)迎秋(2)繪秋(景-人)(3)戀秋
……
創寫法:
(1)動態靜態相結合
(2)排比句式對比襯托
(3)修辭想象展開聯想
(4)點面結合
(5)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
……
這類課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提高寫作創新能力。
以上幾種課型,在我近三十年的教學實踐中不時加以運用,效果還是喜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