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群體意識教育來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讓學生感覺到與人協作的樂趣,學會與別人協作,學會包容與忍讓。讓學生通過學習和實踐活動體會到群體的智慧和力量,能使個體與群體有機結合,進一步懂得在目前的競爭社會中,協作精神是取得成功的前提。從而能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協作精神,在競爭的同時,相互協作,共同進步。
怎樣才能使孩子們融于到集體這個大家庭,樹立團結協作精神。下面就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談幾點體會: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對知識的追求,根據教材特點,通過有意識的引導,創設情境,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設計好合作討論的內容和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和學習所分配的任務的過程中相互幫助,合作探究,協調處理,確保合作學習的成功。在這期間教師的職責不限于傳授知識和告訴學生真理,而是越來越多的激勵思考,做好顧問,當好參謀,做一位參與課堂活動的“平等中首席”。比如;按小組布置學習任務,看看哪個組表現好。期間為了能讓小組獲得榮譽,組內同學們都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各抒己見,互幫互學,共同完成。當然學生的學識水平不同,知識技能的掌握不同,思維能力的不同,創造能力的不同,解決問題方法也不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提出的要求也要有所不同,不應強求,做到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優生可拓寬思路,內容豐富多彩,充分顯示出較高的層次;對于差生,允許他們仿造教材,語句通順即可。這樣活躍的課堂氣氛,既能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又有利于組內成員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還便于開展組間競爭,發揮小組群體智慧,使學生很快地掌握所學知識,而且在不同程度上也營造了同學之間的相互協作的良好氛圍,很自然的將這種協作精神不知不覺地滲透于整個課堂教學之中,從而大面積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二、在課外活動中領悟
精心安排和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對強化學生團隊意識、合作能力、提高綜合素質、促進健康成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游戲、球類比賽,群體性文藝活動,辯論賽,拔河比賽、接力賽或搞一次野炊活動等,都能把同學們的外在意愿化成內在動力,同時還能夠以集體力量規范個體行為。教師在課外可有意安排一些需要互助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動項目,讓同學們能根據各自的特點自行協調搭配,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活動。如:我曾經組織過一次野炊活動,之前教師只管安排好時間地點和一些特別強調的注意事項,其余的事情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活動準備:餐具、灶具以及烹飪所需的全部東西(各組提前準備);活動目的:是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活動形式:是學生自由結合小組,分工協作;活動要求:是人人參與,積極表現,展示個人特長,弘揚協作精神。整個活動要讓每一個人都有事可做,讓每一位同學都看到自己的優勢,同時讓大家覺得,如果缺少了其中的一個,事情就會變得比較糟糕,從而更加維護這個小型團體,進一步增強合作意識。
教師在活動過程中充當監督者角色,并進行激勵指導,鼓勵性格內向型學生積極參與虛心求教,制止某些外向型學生不守紀律現象。適當對一些出現障礙的學生或小組進行幫助,從而使整個活動有秩序地進行。結果在規定范圍內他們都能展示出各自不同特色的拿手好菜,真可謂美味佳肴。個體的創新成果能融入集體中去時,收獲的喜悅就能在他們身上得到充分體現。分享著成功的喜悅大家是多么的高興啊!
三、在社會實踐中引導
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也是培養學生協作精神的一個重要舉措,如:組織學生搞社會調查、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看愛國主義影片、聽英雄人物報告,開展“手拉手”、“獻愛心”活動,營造“學英雄”、“趕先進”的良好的社會氛圍,結合本校表現出來的那些樂觀、頑強 、拼搏、助人等先進事跡,開展“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活動。走出校園去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困難老人,幫他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抬水、做飯、打掃衛生等。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在引導他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同時提高思想認識,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引導他們解決實踐中的思想道德問題,明辨是非曲直,使他們成為在社會上守功德、重情義受歡迎的人;在學校守紀律、尊師長,刻苦學習,成績優異,是老師同學公認的好學生;在家庭尊老愛幼、熱愛勞動、勤儉節約,是父母的乖孩子。確實,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得到鍛煉,在良好美德下受到熏陶,協作精神已為他們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競爭催生動力,合作創造雙贏。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學生的合作精神越來越受到重視。萊維特教授說:“要想成就大事,人們必須與他人共同工作,而這就要求你有集體感。我們的培養目標是造就既具有時代競爭意識,又有集體協作精神的現代化合格人才”。
以前有一個笑話這樣說:“一個中國人做事可以是條龍,而許多中國人做事,就成了一群蟲”。雖然這句話有些偏頗,但也道出了我們合作精神方面的缺乏。目前,在這個社會競爭的時代,學校教育千萬不能忽略了對學生協作精神的培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善于組織、引導學生協作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同學之間不僅僅是競爭的對手,而且還是促進學習的幫助者。教育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交往中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讓他們必須學會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賞他人,同時又能得到他人的理解、欣賞與尊重,使學生真正能走出狹小的圈子,在校園這塊溫馨的大家庭手拉著手,心連著心,共同為祖國的明天編織五彩美夢!讓團結協作的中華美德在祖國大地上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