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觀察補腎通絡方治療強直性脊柱炎(AS)臨床療效觀察。方法:對照組采用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和甲氨蝶呤(MTX)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補腎通絡方治療,兩組療程均5個月。結果:兩組治療5個月與治療前比較,腰骶痛明顯減輕,腰背晨僵時間顯著縮短,外周關節腫痛消失,ESR和CRP亦顯著下降。結論:補腎通絡方聯合西藥治療活動期AS較單用西藥療效顯著。
關鍵詞 補腎通絡方 強直性脊柱炎 中西醫結合療法 臨床療效觀察
資料與方法
2009年11月~2010年7月收治患者4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8例。均符合1984年修訂的紐約標準,根據判斷AS的常用活動指標判定均為活動期。治療組48例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11~40歲;對照組48例中,男30例,女18例;年齡14~39歲。骶髂關節CT片按紐約標準5級分類法(即0~Ⅳ):將骶髂關節炎分為Ⅰ~IV級,出現Ⅱ、Ⅲ、IV級骶髂關節炎表現在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為22、16、10例和25、12、11例。治療組和對照組有腰背部疼痛及腰部活動受限分別為38、24例,有髖、膝、踝等關節腫痛分別為20、22例。有發熱分別為9、12例。血清HLA~B27檢驗陽性分別為32、28例。全部病例按《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辨證屬腎虛、濕熱痹阻型辨證標準。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對照組口服尼美舒利分散片0.1g,2次/日,甲氨蝶呤片(MTX),每周7.5mg,漸加至每周10~15mg維持。治療組在口服上述西藥同時,口服我院制劑補腎通絡方(組方:骨碎補10g,補骨脂10g,狗脊20g,土元15g,忍冬藤20g,虎杖12g,白花蛇舌草20g,乳香15g,沒藥15g,全蟲5g,蜈蚣2條,川牛膝15g,蒼術15g,薏仁30g,云苓30g,黃芪30g,甘草9g)。
觀察項目及檢測方法:參照AS疾病活動性及功能狀況評估法和脊柱活動范圍測量法,記錄腰背痛指數、晨僵時間、外周關節腫痛數、擴胸度、Schober試驗、枕壁試驗、ESR、CRP。上述指標于治療前后復查觀察。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采用t檢驗。
結 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指標和實驗室指標測定結果比較,見表1。
討 論
AS是以中軸關節慢性炎癥為主、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骶髂關節、脊柱,引起強直和纖維化。多發生于10~40歲男性。臨床常用治療的一線藥物有非甾體抗炎藥;二線藥有慢作用藥SSZ、MTX等;三線藥有糖皮質激素等。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一方面加強抗風濕作用,另一方面對抗其西藥的不良反應,使西藥更順利完成療程,及時控制病情進展,提高療效,降低致殘率。故該法是一種治療活動性AS較好的方案,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