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觀察采用非藥物療法即挑治療法治療Ⅰ、Ⅱ期內痔的療效。方法:挑治痔點治療Ⅰ、Ⅱ期內痔,1次1療程。結果:經治1~2個療程,治愈36例(70%);好轉13例(24%);未愈3例(6%),總有效率94%。結論:挑治“痔點”,是治療早期內痔的有效方法,簡單、方便、經濟、實用。
關鍵詞 Ⅰ、Ⅱ期內痔 挑治法 痔點
痔是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靜脈從發生擴大,曲張所形成的柔軟的靜脈團。生于肛門齒線以上,黏膜下的痔上靜脈叢發生擴大和曲張所形成的靜脈團稱為內痔[1]。好發于中壯年,男性多于女性。2006年10月~2010年10月運用挑治療法治療Ⅰ、Ⅱ期內痔52例,療效滿意,現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收治內痔患者52例,男40例,女12例。年齡18~62歲;病程1周~0.5年。
診斷標準:①具有下面1項或數項癥狀:大便時帶血,所下之血,或一線如箭,或點滴不已。無疼痛,或大便時痔核脫出于肛外,便后自行回納;②肛鏡檢查為痔核或如黃豆大小,質柔軟,或花生米大,色滯暗;③注意與腸息肉、Ⅲ期內痔、鎖肛痔、肛裂,混合痔的鑒別。
治療方法[2]:①找痔點:患者暴露背部,反跨坐于靠背椅上,在第七胸椎以下,骶部以上,兩側腋后線之間的范圍內尋找痔點。痔點特征,呈圓形或橢圓形,稍突出于皮膚,針頭大小,略帶色素,呈灰色,暗紅色,棕褐色,淡紅色不一,壓之不褪色。但要與痣、毛囊炎、色素斑、小瘢痕鑒別。痔點不明顯時,可用一手在患者背部摩擦,注意痔點可變紅潤。如同時找到數個相同痔點,應根據以上原則進行比較,如完全相同的話,則選擇最靠近下部的一點。如找不到痔點,則選擇大腸腧穴位,進行挑治。②操作法:在痔點或大腸腧穴處用碘伏棉簽消毒,用10ml輸液器針頭挑破痔點皮膚,然后向深部再挑,可挑出白色半透明纖維狀物(狀如細絲線),將其挑斷,以挑盡為主。在操作時,針的方向與脊柱并行,創口長約0.5cm,深約0.3cm,一般無出血,或稍有出血。最后以碘伏消毒,用創可貼封閉。③患者感覺:在挑破皮膚時,較疼痛,進入皮下則疼痛減輕或可出現肛門部的感覺反應。挑治結束后病員感覺肛門原有的脹滯疼痛消失或減輕。④療程:一般挑1次即可見效,若無效,可隔8天再挑1次。⑤注意事項:挑治后當日避免重勞動,不吃刺激性食物,挑治時如發生暈厥,可臥床休息。孕婦禁挑。
療效判定標準:①痊愈:痔核萎縮,出血停止,無肛門脫出;②好轉:主要癥狀明顯緩解,肛鏡檢查較前明顯好轉;③無效:主要癥狀,肛鏡檢查無改善。
結 果
本組52例患者,經治1~2次(1~2個療程),治愈36例(70%),好轉13(24%),未愈3例(6%),總有效率94%。
討 論
痔核是人類特有的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痔核的發生率也逐漸上升。我國有“十人九痔”之說,無論國內外的調查,其發生率為60%~70%,這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也是最折磨人的一個病種。內痔的發生,主要是由于靜脈壁的薄弱,失去了正常的彈性;兼因飲食不節,燥熱內生,下迫大腸,以及久坐、負重、遠行等,致血行不暢,而血液瘀積。熱與血相搏,則氣血縱橫,筋脈交錯,結滯不散而成。故內痔的治療,應以疏通經絡,飲食有節為主,治療及時。正確可阻止其向Ⅲ期內痔轉化。本治法系疏通經絡,調整氣血運行,改善肛門直腸部體液循環,而消瘀滯,促使腫消血止,并有助于炎癥的消退。
參考文獻
1 陸德銘.中醫外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65-166.
2 顧伯華.實用中醫外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