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改良Lichtenstein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可行性及近期臨床療效。方法:使用改良后的Lichtenstein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126例,總結相關臨床資料,客觀分析和討論本術式的若干問題。結果:126例手術全部成功,無嚴重并發癥,術后復發率0.79%。結論:改良Lichtenstein修補術是一種簡單、安全、有效、經濟的手術方法,是成人腹股溝疝修補手術的理想選擇,更符合農村患者及基層醫院醫生的根本利益和意愿,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改良 Lichtenstein修補術 腹股溝疝
1998年被譽為21世紀疝外科“里程碑”的現代無張力疝修補術及相應補片被引入國內后,因其簡單、有效、復發率低等優點在國內大中城市迅速普及。我科于2007年開展該項手術,經過一年多的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對“原始術式”(即Lichtenstein修補術)的部分進行了改良,2008年起應用于126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126例,男108例,女18例,年齡20~78歲,平均60歲。腹股溝斜疝117例(其中復發性疝8例,嵌頓性疝14例),腹股溝直疝9例。Nyhus分型[1]:Ⅱ型73例,Ⅲ型45例,Ⅳ型8例。合并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前列腺增生、習慣性便秘等占57.1%(72/126),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8例,前列腺肥大患者13例,吸煙61例。
修補材料:全部采用Herniamesh公司生產的15cm×15cm預裁剪聚丙烯單絲補片。
方法:①麻醉:全部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②手術方法:改良Lichtenstein法。切開皮膚直至顯露、游離、結扎疝囊均與標準Lichtenstein法相同。判明腹股溝管后壁及內環口缺損程度,將腹橫筋膜缺損處間斷縫合3~4針,以修復、縮小內環口及初步加強腹股溝管后壁。直疝疝囊游離后直接還納入海氏三角內,間斷“8”字縫合腹橫筋膜。將裁剪出相應大小并帶精索通過孔、尾端縱行剪開的聚丙烯補片在精索后移植,使之寬松的覆蓋在腹橫筋膜表面。補片下緣與腹股溝韌帶和髂恥束縫合。內側緣間斷縫至恥骨結節及腹直肌鞘外緣,下端超過恥骨結節1.5~2cm,并固定在該處的腱膜組織上。上緣與弓狀下緣(聯合腱)縫合。兩個尾端包圍精索后交叉成魚尾狀。將疝環四周的腹橫筋膜與補片縫合4~6針。將精索腹壁化,關閉切口。③圍手術期處理:將“加速康復外科(FTS)理念[2]”應用于圍手術期。主要包括:術前不灌腸,不導尿,術前半小時靜滴廣譜抗生素,術后有效止痛,術后早期進食和下地活動,繼續使用廣譜抗生素,術后隨訪等系列措施。
結 果
126例全部治愈。平均手術時間45分鐘(40~65分鐘),術后19例訴切口疼痛,使用一般止痛藥物后好轉。陰囊腫脹5例,經活血化瘀及理療后消失。陰囊積液1例,經陰囊穿刺抽液后治愈。6例感切口處不適,3月后癥狀自行消失。尿潴留3例行導尿治療。無切口感染、缺血性睪丸炎等。術后1年復發1例,3年無復發,復發率0.79%(1/126)。隨訪5~34個月,隨訪率95.2%(120/126)。
討 論
成人疝是不可自愈的,外科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根治性治療方法。自1998年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我國逐步開展以來,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國內的復發率仍然很高。文獻報道復發率1%~5%,這主要與術者操作不正確有關[3]。
通過臨床實踐,對Lichtenstein修補術的部分進行了改良,旨在提高成功率,降低復發率。⑴將“FTS理念”應用于圍手術期:盡管腹股溝疝修補術是普外科最常見的一種手術,由于該病可能發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和軀體狀態下,往往伴隨有其他疾病,尤其是老年患者。因此,做好圍手術期處理,對于減少術后并發癥,使患者快速康復尤其重要。李民等研究表明[4,5],FTS理念在腹股溝疝治療中應用是可行的,可加速患者的康復,縮短住院時間,降低住院費用,并不增加并發癥和再住院率。⑵修補材料的選擇及固定:“原始術式”使用成型的網片。應用最多的是意大利Herniamesh單絲聚丙烯網片。該補片具有良好的組織相容性,柔韌牢固,大于75μm的網孔有利于粒細胞、纖維原細胞、膠原纖維等自由進入,細菌無法隱藏,無排斥反應,可根據需要自剪裁使用。自裁成型的補片遠較成型網片價格低,患者樂于接受。自裁成型的補片要略大于腹股溝管面積。固定時,補片尖端必須超過恥骨結節1.0cm,尾端必須交叉縫合于腹股溝韌帶上,不交叉而僅僅平行縫合已被證實可導致疝復發在精索區[6]。補片固定后要保持適當的松弛度,呈圓頂狀,其原因:①患者從術中的仰臥位到術后的直立位,腹壓會瞬間作用在機體組織與網片的縫合處。呈松弛圓頂狀固定的網片對這種作用力能起到非常重要的緩沖作用;②機體組織長入網片時會導致網片收縮,文獻報道網片收縮范圍在20%左右[7]。加大面積的網片恰能彌補這一缺陷,能降低疝復發,消除術后術區的緊張感。⑶疝囊、疝環及腹橫筋膜的處理:疝囊已不再要求做高位結扎,對Ⅲ、Ⅳ型疝應常規打開疝囊探查有無騎跨疝存在。內環口和腹橫筋膜的修復和加強至關重要。成人腹股溝疝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腹股溝區腹橫筋膜的缺損,傳統的平片法缺乏對腹橫筋膜缺損的修復,且術中肉眼所見的內環口比實際存在的內環口通常尚有1.0~2.0cm的差距。所以,斜疝疝囊高位結扎后,一定要把腹橫筋膜缺損處間斷縫合3~4針,修復內環口,使其僅容納一指尖為宜。直疝者間斷“8”字縫合腹橫筋膜。補片平鋪后,疝環口四周腹橫筋膜和網片縫合4~6針,內環口又得到了網片的加固,可有效對抗腹壓的沖擊。只有這樣,腹股溝管后壁才得到了真正的加強。至于縫線的粗細與是否為可吸收對疝復發影響不大。
綜上所述,改良Lichtenstein修補術應用了機體本身的生理防御機制,以盡量恢復腹股溝管的正常生理功能來達到治療目的,同樣遵循了現代疝修補術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實踐證明,該術式操作簡單,易于掌握,復發率低,是一種簡單、安全、有效、經濟的手術方法,是成人腹股溝疝修補的理想選擇,更符合農村患者及基層醫院醫生的根本利益和意愿,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疝和腹壁外科學組.成人腹股溝疝、股疝和腹部手術切口疝手術治療方案(2003年修訂稿)[J].中華外科雜志,2004,42(14):834-835.
2 江志偉,李寧,等.快速康復外科的概念及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7,27(2):131-133.
3 邱萬壽,徐瑞云,等.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老年及復發性腹股溝疝中的應用[J].醫師進修雜志,2003,26(9):45-46.
4 李民,李幼生,等.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腹股溝疝手術中的應用[J].腸外與腸內營養,2007,14(6):350-352.
5 李紅,王小燕,等.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腹股溝疝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昆明醫學院學報,2009,12:156-157.
6 肖乾虎.無張力疝修補術后復發的原因及對策[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5,10(2):113-114.
7 唐健雄.無張力疝修補術后復發與術者的關聯因素分析及再手術原則[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7,7(12):111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