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事件來源、過程
根據《遼寧省消除麻疹方案》,于2009年10~11月開展1次麻疹疫苗強化免疫,強化免疫范圍規定為滿5個月~14歲的兒童及學生。
在這次活動中,我市共接種3.1萬人,共出現接種反應4人。出現發熱、皮疹的3人,發生膿胞型銀屑病1例。反應總發生率1.29/萬。其中威遠鎮-小學共接種286人,發生膿胞型銀屑病1例,無其它接種反應。接種反應發生經過。
患者,男,1999年4月1日生。2009年10月18日10:30,由當地防保站為其注射強化免疫的麻疹疫苗。麻疹減毒活疫苗為長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批號:0811398,有效期2010年1月31日),注射部位:右臂外側三角肌中部皮下,劑量:0.5ml,使用“一次性使用注射器”,接種前及接種過程均按衛生部《計劃免疫技術管理規程》進行。
當日下午4:30,即接種后6小時,兒童出現皮膚發癢癥狀,繼而全身出現散在的炎癥性紅斑。從第3天起上述癥狀逐漸加重,紅斑漸密并于紅斑上出現密集的針頭至粟粒大的小膿胞,上有細屑。在當地醫院用抗生素及“皮康王”、“撲爾敏”等對癥治療,癥狀時有好轉,但反復發作。1個月后,因患者逐漸出現全身融全的大膿泡、鱗屑增多,皮損面積增大,互相融合成片,有發熱等癥狀,曾先后兩次在沈陽市第七人民醫院治療,診斷為“膿胞型銀屑病”。實驗室化驗結果:TG 2.26mmol/L,CHOL 5.69mmol/L,HDL 1.92 mmol/L,LDL 3.1mmol/L,ALT 41IU/L,ALP 112IU/L,G-GT 54IU/L,TP 80G/L,ALB 55G/L,TBA 20umol/L,GLDH 20u/L,T-BIL 20umol/L。經用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劑、抗生素等對癥治療,患兒痊愈,經2年來3次隨防觀察,未見復發。
事件結果,討論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常見的原因不明的慢性鱗屑性皮膚病。公認的常見病因有感染、精神與神經障礙、代謝障礙、變態反應、外傷、寒冷潮濕、遺傳因素等,發病機理尚不十分清楚。保其發生的因素多是難以預防和不可預見的,難以治療,且易復發。泛發性膿胞型銀屑病在臨床上很少見,且我國目前還沒有接種麻疹疫苗可誘發膿胞性銀屑病的報道,此例接種反應,應與被接種者免疫功能低下有關。
患者是本次強化免疫接種對象,且有7種疫苗免疫史(麻疹疫苗2次、脊髓灰質炎疫苗5次,乙腦疫苗4次、流腦疫苗4次、百白破三聯疫苗4次、BCG1次、乙肝疫苗3次)。曾有2次麻疹疫苗接種史(出生9個月和7周歲各接種過1次),未出現過任何接種反應,無過敏史及家族史,既往身體健康,無麻疹疫苗禁忌證,疫苗來源渠道正確,保存條件符合要求,接種操作規范。在近3個月內無處出史,學校和家庭未舉行過集體的和對精神和情緒不益的活動,本人也未參加過其他有害身心健康的活動,無不良嗜好,除普通感冒外未患過任何其它疾病,無外傷史,未食用過生僻及有刺激性食品,未服用過任何藥品、保健品等。近期除本次接種的麻疹疫苗外,未進行過其他預防接種。認為患者具有易發銀屑病的特殊體質,本次強化免疫接種麻疹疫苗可以構成該病的誘發因素。
多年的預防接種實踐證明,目前我國所使用的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但由于各種主觀和客觀因素造成預防接種后出現一些與疫苗接種無關的反應不可避免,也會出現并非由疫苗或有害的操作過程引起,而只是在時間上與預防接種相關或由此誘發的病癥。此例為特例,值得臨床醫師和免疫規劃工作者在實踐中引起注意。
參考文獻
1 朱云峰.麻疹、腮腺炎、風疹三聯減毒活疫苗接種率調查[J].廣西預防醫學,2004,6.
2 童亦兵,朱青,宋群峰,張大勇,杜雯.貴州省黔南州2003年麻疹疫苗補充免疫接種副反應分析[J].貴州醫藥,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