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背后有許多復雜卻符合情理和人性的因素。
1955年6月的一天,錢學森躲過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跟蹤,來到一家咖啡店。在那里,他撕下了香煙盒上的硬紙板,匆匆地寫下了一張便條,隨后迅速塞進了寄往蔣英姐姐的信里,此時她正在比利時,并請求其把這張便條轉交給陳叔通。
這是一張請求祖國救援的秘密便條。此時的錢學森受到美國“麥卡錫主義”運動的影響,被認為是一個同情共產主義的人,被美國當局軟禁監視已經長達5年之久,而他在美國的生活也已日漸沮喪和悲涼。
在《蠶絲:錢學森傳》一書中,作者張純如說,有三種身份使得錢學森在當時的環境中成為受迫害對象:一個同情共產主義的人、一個中國人、一個尖端科學家,“按照美國移民局的說法,他是三個圈子的交集”。面對“麥卡錫主義”,錢學森毅然做出了回國的決定。
不過,錢學森為何會有如此激烈的反應?作者沒有用“愛國”來解釋,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因為在當時的美國意識形態氛圍中,類似錢學森這樣在美國做出過杰出貢獻的大科學家,并被懷疑的人大有人在,他周圍的那些教授和朋友受到的迫害甚至比他更嚴重。
比如,他的朋友威因鮑姆,不僅失去了工作,而且深陷牢獄長達4年,期間妻子因為不堪重負精神失常。另外還有大名鼎鼎的美國“原子彈之父”羅伯特#8226;奧本海默的弟弟佛蘭克#8226;奧本海默也失去了大學教職,最終被迫成為了一名牧場主。
對于錢學森回中國,張純如沒有給出一個簡單的回答,他反而總結了眾多復雜而相互交織的,并符合情理和人性的因素。
比如錢學森一貫的驕傲和脾氣。在美國,錢學森是出了名的苛刻和難以接近,他的學生紛紛反映說,錢學森甚至覺得“愚蠢是一種恥辱”,他喜歡與高智商的人對話,從來也不屑于去回答學生稍顯幼稚的問題。這種驕傲一方面來自一貫的成功和較好的家庭環境,同時或許也還因為一個習慣理論和數學計算的典型中國知識分子的敏感和羞澀。
這也導致了他一方面拒絕指證自己的朋友威因鮑姆為共產黨,另一方面也拒絕了他的導師馮#8226;卡門的救助,他害怕連累任何人,甚至一度拒絕與同事走得太近。
另外,在家里一直催促其回國的老父親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在母親去世之后,父親就一直靠錢學森贍養,如果在美國一旦停止工作,那就必然無法盡孝,這對他來說是絕對無法接受的。
當然在書中,張純如也給出了另一個她一直關注的視角,那就是亞裔人口在美國社會所遭受到的種族和法律歧視,正如她在《在美國的華人:一部敘述史》中所揭示的那樣。
不過無論如何,事后證明,錢學森的回國,對美國而言是一個重大的損失。正如格蘭特#8226;庫珀所言,“政府居然允許這個科學天才回到中國,讓他的智慧為中國所用,這實在是一個世紀悲劇”。
1965年,隨著“東方2號”的發射成功以及核武器試射,以及“東方紅1號”衛星的發射成功,錢學森成為了中國家喻戶曉的科學巨人,成為了具備愛國與科學雙重優秀品質的典范,當然也成為了美國《時代》、《紐約時報》、《華爾街時報》所遺憾的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