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政府公務員的工資名列世界前茅,與該國絕大多數人的待遇比起來,差別懸殊。
3個月前的5月7日,對于面積只有700多平方公里、人口500多萬的袖珍國家新加坡來說是意義非凡的一天。在5年一次的國會大選中,盡管最終執政的人民行動黨仍然勝出,但是得票率達到了新加坡建國來歷史新低。更具歷史意義的是,反對黨首次在集選區打敗人民行動黨,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勝利。
大選后,人民行動黨陷入了深思。全體新加坡人意識到,新的時代已經來臨。
一個季度過去了,新加坡政壇有哪些變化?
李顯龍:尊重百姓多元化選擇
近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答謝今年大選時因被反對黨取代而“退任”的行動黨議員時,這樣表態:“于5月舉行的全國大選是個分水嶺,反映了新加坡社會跨時代的變化。”
李顯龍做了很客觀的分析,不同年代的人成長背景不同,他們的期望與理想也不盡相同。“新加坡老百姓對政策提出更多疑問,對政府的表現也有更高的要求。他們依然希望人民黨繼續執政,但是卻不那么全盤愿意接受人民行動黨所作的決定,不認為這些決定都是必要的,都是好的。”
然而,李顯龍一邊承認了新加坡人對政治的多元化訴求,一邊也顯示了“李家”一貫的強硬作風:“當前形勢下,尤其需要強有力的政治領導人。”他認為,要以包容、協商式的方式來治理國家,但同時不削弱政府的角色。
李顯龍還呼吁人民修復裂痕,恢復團結。他感激人民讓行動黨再度蟬聯執政。他說將以真誠、謙虛的態度為人民服務,無論你是否是行動黨支持者。
這次選舉的結果雖說有所突破,但三個月后回頭看,新加坡的總體政局仍未改變,新加坡選民的主體取向也未發生根本性轉變。但是只有改變極具個人色彩的威權統治,轉向兼顧發展、公平和多元的成熟型民主政治,才可能實現前國務資政吳作棟先生所描繪的一個兼具美好(Great)、優雅(Gracious)、慷慨(Generous)和翠綠(Green)于一體的4G家園。
僅僅經濟上成功是不夠的
新加坡人給外界的印象是生活安定有保障,整天忙碌著創造經濟效益。再加上政府是出了名的嚴厲管制,對集會、游行等都有明確的禁止規定,新加坡人一般都不大關心政治,《世界博覽》特約記者前幾年一直覺得新加坡人對政治“有些冷”。但是2011年大選前,新加坡人表現出對政治的關心卻出乎記者的意料。臨近大選前的晚上,記者的很多新加坡朋友都會互通消息:“今晚去哪里?”下班后,大家涌入地鐵,奔向各自居住區域舉行群眾大會的地方。
每個群眾大會地點,尤其是反對黨的集會點,都是人山人海。汗流浹背的人群邊熱情的討論選情,邊耐心傾聽主講者闡述的政治主張,其熱衷的程度讓我很是意外。
作為常駐新加坡的記者,在選前記者就能感覺到新加坡大選的激烈。新加坡民主黨在大選最后的反問讓人記憶猶新:“投票前先問問自己,高昂的醫藥費、房價已經讓年輕人推遲結婚、老人延長工作時間。現任政府有沒有讓你們過上“瑞士標準”的小康生活?”
新加坡已經不一樣了。過去新加坡人那種認同政治權威,安于現狀,穩定勝于一切的思維,逐漸瓦解;人們開始思考,積極投入政治,關心未來,進行批判,做出選擇。
大選之后,李顯龍也公開表示:“我聽到了你們的心聲,你們抱怨日益上漲的生活費,擔心退休后養老金無法承擔高昂的醫療開支…人民行動黨將改進政策,將檢討這次大選的結果,希望今后加強與人民溝通們的聲音。”
分析人士認為,對選民來說,這是整個新加坡社會對現狀的表態和對未來的期待。反對黨領導人劉程強在勝選后的致謝詞很明確地點出了這點,他說:“我們了解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你們要的是一個家,不只是一間屋。你們要的新加坡不只是一個經濟上成功的地方,而是我們的家。”工人黨成功地捕捉了新加坡老百姓的心,也掌握了年輕人對改變的追求,而改變正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
將進入變革的時代
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主導的反恐戰爭及由美國而起的金融危機對全球政治秩序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國際政治秩序正處在大變局的階段。
2008年以來,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這些國家均出現了國內政治的變局,美國出現了第一位黑人總統,日本民主黨上臺改變了自民黨長期執政的局面,英國與澳大利亞則出現了“懸浮議會”。
在大格局的變化下,彈丸小國新加坡自然也發生著改變,新加坡人不再滿足于惟命是從于高壓政治,希望對自己的未來做主,渴求變化。
從這次大選中反對黨所獲議席爆漲的背后,就體現出新加坡國民的求變心理,他們并非不認可目前的體制,但是,他們期待出現變化。特別是新生代的新加坡人,他們享受著李光耀路線帶來的利益,同時又期望不要繼續生活在一種被西方貼上“專制獨裁”的“非民主”標簽的下面。一個政黨在一個人物的一個路線下執政數十年,無論其執政效果是多么成功,都必然會積累起很多的矛盾,也就必然會出現一些反對的聲音,這種聲音容易演變出一些人期待一些變化的需求。
據《世界博覽》記者的親身觀察,新加坡社會目前面臨著幾個問題。
首先是過于追求經濟成長,傾斜了社會公正。新加坡擁有全球比率最高的百萬富翁,然而,連帶而來的物價高漲、屋價狂飆,也讓老百姓生活壓力更重,年輕人對未來悲觀。一邊是富豪新貴們享受世界一流的生活,另一方面,許多老年人必須在機場、快餐店、旅館做勞力工作以維持生計,很多年輕人必須和新移民競爭藍領、技術和管理工作,怨聲四起。尤其是新加坡政府公務員著名的高薪養廉政策,公務員名列世界前茅的工資,與新加坡絕大部分人民無退休金、只有公積金的待遇比起來,差別懸殊。
二是過于重視集體穩定,壓抑個人自由,“穩定勝于一切”是政府的教條。在這種思維下,言論自由重重設限,組黨結社受孤立,異議受歧視。過去,因為物資相對匱乏,面對外在威脅,為了爭取生存,人民普遍認命,接受安排;政府也容易凝聚共識。但是,在經濟富裕、知識水平提升的社會,人民的自我意識提高,對個人自由、政治民主的意愿也更加強烈,帶動了公民社會的成形。
另外,新加坡政府過于自信,講求精英治國,和民意有所脫節。在這幾項因素帶動下,這一屆選舉掀起高潮,成為全民運動,基本上也是社會轉型之下,要政治改變的先聲。經歷過這次大選,新加坡人要求政治更加多元化,希望更多的政治競爭,希望在國會這個制定政策的機構看到更多反對黨議員的身影,聽到更多反對而不是支持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