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學中要把學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經驗、感知體驗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通過設計深入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造才能,進而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關鍵詞】生活;素材庫;flash播放器;試金石
在初中化學的教學中,再簡單的知識也不能只進行教師單方面的傳授,而是要讓學生主動接受。如何才能讓學生主動接受知識呢,我覺得“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欲”,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生活是豐富的素材庫
布魯納提出,學生必須通過自己的積極參與和身體力行才能獲得知識。化學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它源于社會生活,應用于社會生活,一旦離開了社會生活,也就喪失了其生命力。而如何將一些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形象化、簡單化,教師要隨時準備從生活這一寶庫中提取素材, 讓學生走入生活,觸摸生活,注重激勵學生的自得、自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
我在講解《金剛石 石墨 C60》這一課題前,先布置學生回去預習,并要求他們能從自己的生活中收集相關資料。在講解金剛石時,首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金剛石的了解。學生們講了很多,有些甚至是我從未聽過的信息。有的學生還從家里帶來了媽媽的鉆戒,讓同學們欣賞,尤其讓我感動的是,有位學生還特意從親戚家借來了玻璃刀,自帶了玻璃,主動演示。這樣學生很容易就記住了金剛石的性質和用途。在分析石墨的潤滑性時,我要求學生思考,石墨的這一性質可以幫助我們完成哪些事情,有些同學想到了生銹的自行車鎖,還有些同學想到了衣服上的拉鏈,而且立即動手驗證,雖然衣服被弄臟了,但他們仍很開心,因為聯系生活可以幫助他們將一些枯燥的知識牢牢的記在心中。由此可見,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現成的材料,教師要啟發學生從身邊的寶庫中獲取寶物,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求知欲才能更好的被挖掘出來。
二、生活是完美的flash播放器
自從有了多媒體,有了動畫,化學教學中的許多抽象的概念,都得到了解決。比如“水的電解”與“水的蒸發”這兩個現象的微觀解釋,再比如“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這一危險的實驗操作,但動畫在解決有些問題時效果甚微。比如《原子的構成》這一課題知識點相當抽象,尤其是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這一觀點,學生始終難以理解。即使給他們播放核外電子運動的flash動畫,效果也不是很好。我在講這一節內容時,故意讓學生在教室的中央吊一塊臭肉,很多學生在開始的時候不理解,捂著鼻子躲得遠遠的。后來,他們發現,教室里漸漸多了一些不速之客——蒼蠅,而且蒼蠅總是圍著臭肉轉圈,這時,我又讓學生想像一下,如果有更多的蒼蠅,又會出現怎樣的局面。他們恍然大悟,原來,“核外電子的運動沒有固定的軌道,只有經常出現的區域”就是這樣一種景象。接著,他們很快就理解了“電子層”的含義,以至于在后來的教學過程中,只要我一提到“核外電子運動”這句話,很多學生都會忍不住提到“臭肉”和“蒼蠅”,而且彼此會心的一笑。就這樣,一個很難被學生理解和接受的知識點,就在一個生活中隨處可見,而又經常被忽視的現象中化解了。
我始終覺得只要善于觀察,善于引導,“生活”這一教學道具,比其他任何教學道具都更直觀,更有效果。因此,我在教學中,總是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化學現象,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化學,摸到化學。將學生熟悉的蘊含著化學知識的生活實例引進課堂,使學生親身體驗到“化學就在自己身邊、身邊到處存在著化學”,從而有效地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不再覺得某些抽象知識點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覺得化學是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而虛無縹緲。
三、生活是笛音長鳴的警鐘
現在的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也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化學教學中尤其要注意學生這方面情感的培養。怎樣才能做好學生這方面的工作,我覺得借助生活這一警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講解《愛護水資源》這一課題時,我沒有給學生展示多少諸如河流干涸、魚蝦滅絕、土壤沙化一類的圖片,我只是要求他們接連三天,每天只給家里提供十五公斤水,又要求他們到學校附近的化工廠看看,完成關于水體污染的調查報告。學生在調查研究活動中,不再局限于學校課堂和已有教材,走出了學校,走出了教材,走向了社會,走向了大自然,廣泛收集了許多課外信息。在課堂上他們各抒已見,談了許多自已的想法,經過他們的分析討論,最后很自然的得出“愛護水資源”要從兩方面著手,“一、預防,二、節約”,而且他們想出了更多的預防水體污染和節約用水的方法。例如:在洗衣機和抽水馬桶間加接水管,充分利用生活用水。
總之,化學教學的改革,關鍵在于貼近學生生活,這是“根”。生活是化學學習的源頭活水,化學與生活是血肉相連的。我們化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廣泛地應用,在用中學,在學中用,讓生活成為化學學習的動力和參照,讓學生通過對化學的學習去關注生活,品位人生!
【參考文獻】
[1]許燕紅,文慶城等.探究性教材內容呈現原則的探討[J].當代教育科學,2006,(12):38-39
[2]張秋萍.用好新教材,全面提高學生素質[J].化學教學, 2007 ,(1):31-3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體育運動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