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農村作文教學現狀的了解,認為小學農村作文教學應返樸歸真,立足農村實際,發掘身邊素材,通過觀察自然,描寫景物;學做手工,抒發感想;細心觀察,刻畫動物;勞動活動,體驗生活等原生態的農村活動不斷提高農村學生作文水平。
【關鍵詞】農村;作文教學;素材;發掘;返樸歸真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寫作素材。”審視當下的農村小學作文教學,我們發現這樣一個怪現象:一方面師生感覺視野沒有城市的孩子寬闊,動筆時無素材可選;另一方面,廣闊農村有著許多城市沒有的鮮活素材,師生卻看不到,棄豐富資源不用。
我們三余鎮物產豐富,有著“糧棉故里,江海樂土”美稱。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張謇先生曾在三余墾牧,周恩來總理曾把從美國引進的岱字棉原種放在三余繁育。在勤勞智慧的三余人民精耕細作下,三余地區產棉量在全國都處于領先地位。同時,三余瀕臨黃海,有著豐富的海產資源,美麗的海邊景色,趕海、野炊是孩子們喜歡的一種童年生活方式。針對這種情況,我在作文教學中因地制宜,積極開發農村地域資源,讓學生回歸生活,抒寫“農”味十足的生活,在感受到家鄉美的同時覺得作文有話可說,自然就能寫得出彩,寫作水平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一、觀察自然,描寫景物
羅丹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大自然的美景歷來是各代文人騷客贊美、抒發美好情懷的對象。農村田野風光是非常美麗的,這是學生觀景、寫景極好的題材資源。春天,油菜花開了,金黃的一片,好像為大地披上了一條黃地毯;夏天,桃子、西瓜、菜瓜熟了,圓的、長的、紅的、紫的,色香味俱全;秋天,棉花像下了一場大雪,一派豐收景象;冬天,各種植物稈兒在地里放哨,卷心菜、小青菜等綠油油一大片。它們各具風韻,它們的形狀、色彩、生長過程又各具特點,隨著農時變化組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身在農村的學生本應占有這份獨特的資源,讓大自然的美景融進自己的作文中,就像一幅只用色彩渲染而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在字里行間處處流淌。學生欣賞這些大自然美麗的畫卷,陶冶了情操,捕捉到豐富多彩的作文素材,一舉兩得。
有一次,我帶著學生觀察盛開的油菜花,讓他們遠看、近看、聞香味,詢問農民伯伯油菜的生長過程。學生通過觀察,不但能感覺到自然美,還能體會到農民的勤勞,寫起作文來就會有話可寫,有感而發。
二、學做手工,抒發感想
回想我們小時候,從家到學校只有幾百米的路程,卻要走上半個小時,一路上折取各種葉子做成手工制品,其樂無窮。作為農村孩子,要融入這廣闊天地,通過手工制作,讓天然的生活環境提供無窮的快樂和大量的寫作素材。我在平時會讓學生用蘆葉作喇叭,用文蛤、海螺、螃蟹的殼制成各種手工藝品,采集樹葉、花朵制成各種植物標本,用各種谷物、蛋殼粘貼成妙趣橫生的圖畫。各種各樣的秸稈,在老師、家長的指導下,變成了一樣樣精巧細致的手工藝品。只要師生有一雙慧眼,這樣的手工制作內容是非常多的,制作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就是另一種游戲方式。將其訴諸筆端,何愁無佳作誕生?
有一次,我讓學生學用蘆稷(我們當地生長的桿兒細長,形似甘蔗,味甜有穗的農作物)的穗頭做成掃帚,變廢為寶。因為這種掃帚在農村很常見,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學生首先在家中向長輩學,在課堂上比賽,看誰扎的掃帚既美觀又結實。學生經過反復嘗試,不斷實踐,很多學生經歷了失敗的考驗,培養了耐心和細心,最終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這個過程和感受是非常深刻的。把這個制作過程和感受寫下來,學生有話可寫,情真意切。
三、細心觀察,刻畫動物
農村孩子從小就和動物打交道:小貓、小狗、小雞、小鴨、小兔、小羊、小豬……家家戶戶或多或少都養一些,喂養小動物的過程是童年生活中一段難忘的歲月。農村孩子可能不會寫肯德基的美味,但是誰不會寫自家生蛋的母雞呢?這些小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性、喂養的過程都是學生作文中極好的素材。同時,在農村,昆蟲類的小動物隨處可見。觀察這些小動物,可使孩子們獲得比較全面的感性認識。這些富有農村特色的生活內容,是城市里的小學生難以感受到的。
我們三余緊靠黃海,不少家庭靠捕撈為生,觀察海魚、海蝦、海蟹,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性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把這些觀察到的東西寫下來,筆下小動物的形象定會栩栩如生。我班有位學生不太會寫作文,屬于“榨文”類,我指導他從觀察身邊的人、事、物寫起。該學生經過仔細觀察,寫的《螃蟹上樹》令全班刮目相看,經過修改后在校報《小太陽報》上發表了,對該生鼓舞很大,他的作文也越寫越好。
四、勞動活動,體驗生活
農家的孩子大都親歷過田間勞動,勞動的過程是體味辛勞、感受豐收的過程。例如在春天和父母親一起移棉花缽,夏天采冬瓜、西瓜,秋天到田里拾棉花等勞動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學生有了親身經歷,寫的作文就有血有肉。如有位學生寫了他一天拾棉花的經歷,把自己從拾不干凈、速度慢、手上被棉花桿兒劃出了血印到掌握竅門、完成任務的過程記錄下來,非常生動、感人。
農村是個大舞臺,嬉戲活動方式很多。教師可以通過組織活動,如海邊野炊、放風箏等來發掘寫作素材,這樣既能喚起兒童寫作的熱情,又能豐富寫作的內容。通過活動,學生的作文充滿靈氣,令人百讀不厭。
【參考文獻】
[1]王良祥.發掘農村小學作文素材隱性優勢提高作文教學效益.《教育藝術》.2006(1)
[2]黃永祥.農村小學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河北教育》.2002(1)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三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