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強調教師要互相聽課,目的是讓教師通過聽課,互相交流,取長補短,促進教師自我反思,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聽課對教師業務素質、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聽課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就說明了一個道理,借鑒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而新課程強調教師要互相聽課,目的是讓教師通過聽課,互相交流,取長補短,促進教師自我反思,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聽課對教師業務素質、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聽課不是目的,聽課是獲取和借鑒先進教育思想、經驗、課堂模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師業務素質和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聽課達到甄別認定課堂教學優劣的目的,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研究的水平和質量。聽課也是廣泛學習借鑒的最好時機,可以揚長避短,集眾家之長于一身,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那么如何才能聽好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課堂教學是一種以育人為目的的人際交往,其間包蘊著科學,體現著藝術。俗話說:“生活處處皆學問”。課堂看似平常,卻不平常,里面蘊含著眾多的教育規律和教育思想。教與學、講與練、主導與主體、知識與能力、全面要求與因材施教等這都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展示。從執教者對課堂的駕馭,到學生對提問的回答,種種現象一一呈現在聽者面前。成功有其前提;失敗必有原因。聽者在課堂上解剖教學,覽“成功”、“失敗”于眼中,析其“所以然”于心底,在對“得”與“失”不失時機地思量中,探尋教與學的真知。教師只有深入課堂才能獲得,才能借鑒,才能提高,才能不間斷地為自身“充電”。
二、不打無準備之仗
聽課要聽出特點,抓住實質,評出水平,聽課者就需要做好精心地準備,聽課要講究一個程序:聽前準備——課中觀察——聽后反思。
(一)聽前準備
聽課前,聽者應關心一下執教者新授的內容,一旦知道了就努力去鉆研教材、確定目標、籌劃學法、設計教法,哪怕是臨陣磨槍。聽課有了準備,就有了投入,有了自己的教學“期盼”;也就在“我教”和“他教”之間營造了對比的態勢,利于在觀摩中找異同,在比較中進行鑒別,思量教學的得和失。參加研討活動之前,我們有必要千方百計地去了解與研討專題相關的學術理論,或向人請教,或查找、重溫自己積累的資料。事先學習相關的理論,可以調整視向,拓寬視野,縮短與“學術”的差距,便于我們在聽專題性的研討課、觀摩課時,透過“熱鬧”,窺得“門道”。比如李吉林老師開創的“情境教學”,方法獨特,自成體系,偶爾聽她一節課,很難領會“情境教學”的真諦。倘若聽前學習了她的《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等專著,我們便可以由點及面,透過課堂上具體的“情境”去理解李吉林老師對兒童心理規律和學習語文規律的尊重和利用。
(二)課中觀察
聽課時,聽者應全身心地投入,在對課堂動態的密切注視中,體驗執教者的勞動和創造,品評執教者與學生“打交道”的藝術。一位教師講解《少年閏土》中的“雪地捕鳥”一段,將課本當竹匾,手指當短棒。他邊以閏土的口氣講述,邊支起課本,再“一拉”,活靈活現地演示了捕鳥過程。講解與演示的有機融合,平淡中見奇妙,讓聽者領略了什么是講解的“生動性”什么是教學的“深入淺出”。這樣,在執教者教學思路的展示中,從教材的鉆研、重點的處理、難點的突破、教法學法的設計、教學基本功等方面觀察教師的教,也從學生的參與情緒、學習習慣等方面分析學生的學,從教和學的雙邊活動中衡量教師對課堂的把握,尤其是主導和主體作用的發揮。無論聽什么樣的課,都要一邊聽,一邊觀察思考,詳盡記錄課堂的客觀過程,也記下自己的主觀感受和零星評析。將此記錄看作檔案,視為珍藏,天長日久,便可有相當的學術積累。
(三)課后反思
聽罷一節課,不能一聽了之。要對課堂實況過幾遍電影,來個透徹地反思。反思的方法有多,或翻翻聽課記錄,或與執教者交談,或將幾節“互有牽連”的課進行比較,或寫一篇“聽課一得”,或干脆將他人執教的內容拿到自己班上試一試……將他人的課堂當作“教材”,細細咀嚼回味,常能收到溫故知新的效益。反思中,設身處地地考慮這樣一些問題:“假如學生向我這樣質疑”、“為什么她的學生聽課興趣這么濃”、“為什么他的課文朗讀這么動人”、“為什么他的作文講評這么有特色”……立足課堂,將探尋、思考的目光投射到別人備教的整個過程,羨慕和遺憾之余,我們便能明白“我這一輩子在備這節課”的內涵。
三、跨越局限
盡管學科分門別類,各有個性,但畢竟統一于教學,受共同規律的制約。聽課,倘若跨入多門學科,我們就能從多角度來審視課堂,領悟教學的普遍規律。語文老師,不妨聽聽其他科任老師在本班的執教情況,那時,就有可能發現語文課上的“后進生”在數學課上有積極態度,在音樂課上有出色表演,在體育課上輕松活躍。這不但能為我們轉變語文“后進生”找到突破口,還可促使我們樹立起正確的學生觀、人才觀。跨學科聽課,還能從其他學科的教學中,獲取改進自己學科的啟迪。美術課上學生對“色”與“形”的濃厚興趣,提示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采取形象化的教學手段;數學課上的十分鐘作業啟發我們作“語文文字堂堂練”的嘗試。只有以謙虛的態度、欣賞的眼光、研究的心態和分享的神情,去聽、去品、去悟,堅持經常去品悟不同類型、不同科目、不同階段和不同老師的課,及時向授課老師討教授課感悟,聆聽評課老師的意見,并將自己的看法表達出來讓其他老師評議,就必然使自己的授課水平產生大的飛躍。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柘汪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