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自主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實踐活動。本文針對小學數學課堂自主探究學習的實踐問題,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思考:一、開放數學課堂,營造探究環境;二、設計開放練習,激發探究欲望;三、引導猜想驗證,培養探究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自主探究學習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課堂就是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場所。教師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導師,其任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那么,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開展自主探究學習呢?
一、開放數學課堂,營造探究環境
教學實踐表明,課堂教學是師生交往的過程。開放數學課堂就應著力為學生創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習環境。只有在這樣的課堂學習環境中,才能有效消除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勞感和恐懼感,在一種愉悅的精神狀態下無憂無慮地學習,從而為自主學習營造必要的探究空間。因此,在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想方設法充分激活課堂,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把數學課堂變成一個溫暖、和諧、輕松、愉快,能展示每個學生個人才能的大舞臺。(1)平等、合作、交流。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應是一種平等的交流者。教者應學會“蹲下身來”與學生談話,要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從而有效構建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使數學課堂成為師生間彼此交流的“沙龍”。(2)傾聽、理解、賞識。新課標背景下的數學教師,應著力于角色的轉變,要從原先的教書匠轉變為學習者、組織者。要學會真誠地傾聽、理解、賞識學生的言行,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從而讓每位學生在個性張揚的激勵氛圍中得到尊重,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此外,開放數學課堂以課內為點,課外為面,課內外和諧銜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數學知識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影響學生,感染學生。
二、設計開放練習,激發探究欲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新的課程理念不再首先強調是否向學生提供了系統的數學知識,而更為關注的是:是否向學生提供了具有現實背景的數學,包括他們生活中的數學,他們感受興趣的數學和有利于他們學習成長的數學。教學實踐表明,在練習課中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聯系生活的開放性練習,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較為廣闊的創造時空,而且有利于激發并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激發其探究學習的欲望。
三、引導猜想驗證,培養探究能力
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活動的過程。教學實踐表明,猜想、假設等直覺思維在探求新知的初始階段具有一定的先導作用,但數學是一門嚴密的學科,猜測的偶然性不能代表推理的必然性。因此,在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者應積極創設問題情境,盡量給學生提供可進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多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主動學習,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等途徑調動眼、口、手、腦、耳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嚴格檢驗、科學總結,深入探究知識規律,從而為知識的內化創造條件。例1: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時,為了給學生創設個性化的探究學習空間,鼓勵學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學習,教者積極引導學生選用適合自己的方式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在具體探究的過程中,有的同學借助實物根據分數的意義來驗證相等關系,其中包括用繩的長短來驗證,用圓中陰影部分的大小相等來驗證,用小棒的根數來驗證;也有不借助實物來猜想驗證: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算出分數值來驗證相等關系,把分數改寫成除法再根據除法的商不變性質來驗證相等關系等。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在引導學生猜想驗證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成功的喜悅。例2: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當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得出它的面積計算方法后,此時教者可引導學生回過頭來數一數方格的塊數,看與計算結果是否相符。通過實際數據驗證,感性和理性的互證互補,更加明確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推導過程的正確性,同時有效培養了學生“大膽設想,小心驗證” 的探究思想。再如,一位老師教學“可能性”一節內容時,首先讓學生對自己摸球的結果進行大膽猜測,接著組織學生進行實際的摸球實驗,并記錄摸球結果。最后讓學生將實際的摸球結果與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
總之,新課改革下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自主探索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今后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積極轉變觀念、更新思想,最大限度地給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從而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開展。
【參考文獻】
[1]盧仲衡;三十三年自學輔導教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教育研究;1998年10期
[2]傅欣;對小學數學新教師培訓的幾點思考[A];跨世紀園丁工程論叢[C];2000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寶應縣夏集鎮萬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