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重視以人為本,重視創造性、開放性、互動性等。教師作為這次新課程改革的最終執行者,應該深入分析自身的發展問題,提升教師的生命質量與價值,實現教師的可持續發展。促進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同時,還語文教學本來面目,簡簡單單教語文,把課堂還給學生。
【關鍵詞】教師專業成長;課堂;輕松愉悅
在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專業水平是課程改革的關鍵。只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轉變觀念,倡導教師的自我反思和案例分析,改革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才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的專業成長是一個不斷充實、豐富、完善提高的過程,并且具有創新、發展的特點。學校氛圍是一所學校內部所形成的對教師的價值觀念、態度、信念、道德規范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式影響的心理環境。學校氛圍的開放與否,關系著教師能否對自己更自信,并在學校的關心和支持下發展和成長。我們學校是一所省實驗小學,中青年教師是學校的中堅力量,所以促進中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對學校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提升學校的質量。
一、再現原生態的美麗課堂
新課程標準的推出實施使語文課堂教學出現了可喜的改觀,但在繁花似錦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看到了許多“秀”課:多媒體秀、表演秀;在大張旗鼓喊得震天響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我們看到了許多假課、空課。新課標被誤讀,語文課陷入誤區。于是我校推出了“原生態課堂”的教學理念。
我校的青年教師張艷老師執教的《月光啟蒙》,讓許多人記憶深刻。張老師緊扣文中“輕輕地、甜甜地、深情地”指導學生體會歌謠的情趣和內涵,在吟誦的基礎上談自己的見解。教師及時恰如其分地點撥,肯定學生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對母親形象的認識時,有位學生說:“這是一位聰明的母親,她用民謠教育孩子。不像我的母親,整天嘮叨著學習,我都成了學習的機器了。”聽到孩子犀利的評價,聽課老師一片唏噓聲,而張老師不急不躁 ,沒有否認學生,而是婉轉地指出:“你的母親也是一種教育,等會你就會改變自己的想法了。”課堂繼續著,教師讓學生唱歌謠,合著節奏誦童謠。正值大家興趣盎然,老師話鋒一轉:“多年后,作者回到家中,母親已不認識我了。她一個勁地笑,笑得我滿腹心酸,笑得我淚流滿面。聽!(播放閻維文的歌曲《母親》,教室里傳出了哭泣聲。)”課堂一片寂靜。老師追問:“你們現在有什么感受?”生1:“她不應該患老年癡呆癥。”生2(說自己是學習機器的學生):“我明白了每個母親表達母愛的方式都是不一樣的。”(該生哭了。)老師深情地說:“也許你的母親不會講神秘莫測的星空故事,不會唱動聽的歌謠,但母親是人生中第一位啟蒙老師,是可敬的,可佩的。”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真情只能被真情感動,被真情融化。執教老師就是在反反復復地指導品味語言,誦讀童謠之中洞開學生的心扉,引領學生到達情感的彼岸。
二、讓學生的問題意識閃耀在語文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課文這樣要求:“對課文內容和表達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而在長期的應試教育扼殺下,學生已經習慣于老師的“一言堂”,習慣于被動地接收來自于老師的觀點。那么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得出屬于他們自己的結論?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無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宋代學者朱熹曾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為此,我校的中青年教師在這方面做了可貴的探索。
三、讓輕松愉悅的旋律奏響語文課堂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
特級教師于漪也曾說過:“教師的語言要錘煉、準確生動、流暢優美,像磁石吸鐵一樣,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詩一般的語言,會引起學生情感的迸發,也才會有同品共享的快樂,才會有曼妙豐盈的心路歷程,才會有放飛靈性的生命歡歌。
我校張靜老師在教學《黃山奇松》時有一段話:“同學們,有一句詩寫得好:“黃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揮手送游人。”多么熱情的送客松啊!像是在揮手告別,又仿佛是在作揖送客,又儼然在伸手挽留。而對即將離開的游客,假如你是送客松會怎么說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現出來嗎?”詩一般的語言,引得學生情感迸發、熱情高漲。有的學生擺著小手說:“親愛的叔叔阿姨,歡迎你們下次再來做客。”有的彎下腰,點頭說:“爺爺奶奶再見,祝您歸途愉快,明年一定再來看我!”……一句句稚嫩、童真的語言,碰撞出他們活躍的思維火花。
回首我自己的教學實踐,回味學校其他老師的課堂教學,心中頗有感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還語文教學本真面目,簡簡單單教語文,實實在在為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思考,在探索中感悟真情,整個課堂就會充滿人性與智慧,真正成為一個生命相遇、心靈相通的場所。在質疑中思考,在探究中感悟,感受語文、理解語文、品味與欣賞語文,讓教師專業之花在課堂中綻放最美麗的色彩,讓課堂花開有獲,碩果累累。
【參考文獻】
[1]潘文光.略論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文化的創建——組織文化的視角[J].教師教育研究.
[2]王長純.教師專業化發展:對教師的重新發現(論綱)[J].教育研究.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柘汪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