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語文教學中,一般由老師統一布置作業,學生沒有選擇權;機械的抄寫作業多,實踐性作業少,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消極情緒,更談不上讓學生在作業中感受學習的快樂。如何突破作業狹隘的怪圈子,使語文作業的設計富有實踐性、創新性,能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我作了初步嘗試。
一、源于教材的實踐作業
(一)自主選擇型作業
一個班級幾十個人,如何制定作業要求呢?如果以大多數中等生為準設計練習,置優差兩頭而不顧,這顯然不能適合每個學生的接受程度,造成后進生完不成,優等生受束縛。因此,我們在布置作業時,改變“統一命令式”,給學生的作業也開設一個“自助餐”,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及最近發展區的差異,因人而異,分層設計,把作業的難易程度分為兩級:鞏固基本級,遷移應用級。聽說讀寫、字詞句篇,這些是必須掌握的,是達到教學目標的必需練習,也是應用級作業的基礎,因而每個學生都要保質保量地完成。遷移應用能力是創造性解決語文學習中的問題所必備的。如學習《槐鄉五月》一課,我設計了以下基本作業:1.讀拼音,寫詞語2.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3.摘錄文中你認為優美的句子。自選作業是:1.根據課文第一自然段創作一幅畫。2.如果你來到槐鄉,你會有怎樣的感受,請你把你的感受寫下來。3.學了課文,請你做一回小導游,介紹一下槐鄉的美景,寫一段導游詞。基本作業大家都要完成,自選作業的難度依次提高,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及興趣,自由地選擇練習,這樣就做到了面向全體,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較好地完成作業,培養語文能力。
(二)讀寫表達型作業
對于教材,我們在學完課文后,可以引導學生學法遷移,拓展相關的課外閱讀,還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進行續寫、改寫、擴寫或創編。留白之處,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去補充;古詩可以改寫成作文;情節有趣的,改編成課本劇;介紹一種物品的,改編成謎語……
二、源于生活的實踐作業
(一)課外積累型作業
課外閱讀是學生課余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學生語言實踐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經典兒童文學作品,然后由每位同學選取一篇認為最好的文章,推薦給全班同學。適合朗讀的,讓學生讀一讀;敘事性較強的,可以讓孩子說一說;利于表演的,可以讓孩子演一演;有名言佳句的,摘抄下來,寫寫讀后感。此外,我們還開展知識擂臺賽——必須先由學生從所讀的課外書里找出一些知識點,再對其匯總,分類,定期進行多種形式的競賽。如:成語接龍,詩畫互猜,講故事,科普知識搶答等。課外閱讀作業富有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學生興趣高,樂意做,在其中積累了許多語文素材。
(二)觀察鑒賞型作業
我校與青少年素質教育實踐基地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聯系,走“館校結合”的教育模式。在活動中,學生了解其歷史、參觀其純手工的工藝流程、觀賞其典雅的藝術展品、感受由一縷縷棉線紡織成一匹匹棉布、再染成藍白分明的花布的艱辛。藍印花布清新明麗、古樸深厚的風格讓同學們深深地愛上了“藍藝”。他們把拍下的照片打印出來,張貼在教室墻報上,課后一起品味。我班姜一帆同學結合學校童謠特色,寫下童謠《藍白風情》“純白棉布靛藍染,藍色圖案中國傳。百年藍白歷史遠,樸素優美人人贊。油加固,鏤花版;凈水調,石粉拌。莫放眉山一點顰,妝就江風海韻揚。”被編入崇川區教體局《家鄉的記憶》一書。還有更多的同學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創編童謠,并嘗試著向《中國少年報》集體投稿。
(三)動手操作型作業
一位教育家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動手操作型作業,不僅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而且符合他們的思維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哨口風箏是南通的特色,素有“空中交響樂”的美稱。我們組織學生到南通風箏博物館了解哨口風箏的起源,類型和作用,再跟著館長做做風箏,最后到學校操場放風箏。后來,他們在日記中記述了本次活動。有的詳盡寫下制作風箏的過程,有的仿照課文寫放飛的經過,有的寫出風箏帶著美好祝愿飛上天空的感想,還有的為風箏編了童謠。
(四)社會調研型作業
調研型作業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社會調查,分析所得到的資料,從而進一步認識我們周圍的世界,設計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建議方案。例如,在“家在南通”的征文比賽中,我們布置了調研型作業——《新南通城 新南通人》,讓學生利用“十·一”假期,去看新南通城,采訪新南通人。孩子們到博物館了解南通的歷史;看一看舊城面貌,賞一賞新城風光;拍一拍園博園錄象;當一回采訪蘇通大橋建設者的小記者;嘗一嘗西亭脆餅;參觀南通體育會展中心;搜集、摘抄贊美南通的詩詞。在調查研究中,同學們用敏銳的視角發現了南通的變化,用流暢的文字描繪了美麗的南通城。他們明白了南通的繁榮離不開打工者的奉獻。同時,也感受到老南通人給新南通人無私的關愛,體驗到南通“新市民”的幸福生活。有了這次親身的體驗,他們有感而發,寫出了一篇篇報道,寄出了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信,有的為新南通人寫下頒獎詞。在閱讀孩子們的作業時,我深深地感動著,為打工者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也為孩子們真摯的情感所感動,更為這次的嘗試帶給我這份意外的收獲而喜悅。
總之,在布置作業時,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個別差異,給予學生自主選擇權,并適度開放,向課外延伸,增強實踐性、探索性,使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自主地獲得新知,使語文作業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片沃土。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文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