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成效是一個重要研究課題,許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常常是“顧了這頭掉那頭”,對于班級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難以兼顧到整體,從而導致語文教學成效提高不快。新課程改革要求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定要充分兼顧學生整體發展,要“保證中間,兼顧兩端”,這就對初中語文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在教學中兼顧到學生的不同層面,本文主要側重于研究分析培優補差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培優補差;研究
許多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習慣于采取統一標準進行教學活動,在這樣的教學之中,會出現部分教學對象群體學習要求得不到滿足的問題,如果教學內容難度過低,會出現優秀生沒有學習動力,如果教學難度過高,會出現后進生無法參與。針對這樣的狀況,作為教師,應當進行深入思考,重點改進教學措施與方式來兼顧到學生的不同層面發展。筆者在長期的語文教學活動中,主要是突出培優和補差兩個環節的工作,全面促進語文教學成效提升。
一、在教學目標制定中體現差異性原則
兼顧到學生的不同能力發展水平,首先要從教學目標的制定上面入手,只有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體現學生的不同要求,才能夠全面引領整個教學活動科學組織開展。筆者在教學目標的設計環節,將優秀生與后進生分開來進行單獨設計,對于優秀生的教學目標進行增加難度處理,讓優秀生在學習中始終處于思維積極的狀態,不能產生懈怠。在后進生的教學目標制定上面,筆者側重于分析研究學生的語文學習實際水平,進行教學目標難度系數的降低處理,讓這些后進生的學習基礎與目標設定基本處于同一水平。總體來講,就是在優秀生群體的教學目標設計中著重增加拓展性內容,在后進生群體的教學目標設定中側重于體現基礎知識方面,保證學生不會因為教學目標的設定與自身實際能力不適應而產生消極情感。
二、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體現差異性原則
課堂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主戰場和最為重要的環節,教師在語文課堂上一定要將培優與補差有機滲透進去,體現課堂教學的層次性。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注重體現學生的差異性,難以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教學效果。筆者在課堂教學中著重從兩個方面入手,科學有效地組織教學。首先,是在教學合作小組的人員編排上面體現全面結合的原則,將學生中的優秀生、中等生以及后進生都適當編排,每一個小組里面都有分布,既實現了小組的平衡,同時又能夠在小組研究里面發揮優秀生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課堂提問的環節,分別為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教學提問內容,有專門針對優秀生的深奧問題,也有專門針對后進生的簡單問題,盡量拉開問題的難度系數,同時要將提問的不同難度問題進行對號入座,力爭讓全體學生在教學中都有展示與參與的機會,在差異性的教學提問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在作業設計布置中體現差異性原則
語文教學中,作業設計與布置是鞏固和深化教學成效的重要方面,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教師一定要注重區別對待,主要應當從作業設計與布置的形式、難度、容量等方面綜合考慮,要充分體現出不同學生群體之間的差異性,確保每一個層次的學生接受的作業任務與自己的能力水平相一致,與教學培養目標相一致,更加充分地發揮培優與補差的效果。在對優秀生的作業設計中,形式也要更加靈活,注重能力性與拓展性趨勢,讓學生深入開展思考,在難度上面適當加深,在容量上面可以適當加大,保證作業難度與容量讓優秀生開展積極的思考才能夠完成學習任務。在對于后進生的作業設計中,則要體現難度系數降低、容量適當縮減以及考查形式以基本型為主的原則,能夠保證后進生通過自己的最大努力能夠完成或者基本完成作業,防止作業成為后進生產生畏難情緒的導火索。
四、在學習成效考查中體現差異性原則
在進行一階段的語文教學之后,教師還要進行階段性檢測,考查學生的語文學習目標完成情況。以往的語文檢測中,教師都是采取一張試卷進行考查的方式,優秀生能夠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情緒較高,但是后進生往往會因為不及格或者處于班級末尾產生消極情緒。
五、在課外活動組織中體現差異性原則
課外活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補充部分,教師在開展語文課外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緊密結合學生的差異性開展興趣小組活動,將學生的學習需求與能力基礎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如在組織文學興趣小組的過程中,筆者分別組織了兩個小組,第一組是成績較為優秀的學生,他們的作文寫作基礎較好,在這一組的活動中,主要開展提高性訓練,側重于主題與表現手法等方面的活動,并組織學生積極向外投稿。第二組則是針對作文寫作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著重引導學生如何進行片段寫作,如何進行文章的間架結構排布等基礎性方面訓練。通過對不同能力水平學生進行分組活動的方式,能夠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發揮實實在在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只要教師能夠緊扣住兼顧學生差異性這一關鍵環節,就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整體教學成效,筆者以培優和補差作為切入點,較好地兼顧到了學生的不同基礎與特點,為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奠定了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陳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