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五年一貫制教學模式創辦以來已有好幾個年頭了。本人從執教高職語文教學以來,翻閱了大量的有關高職語文教學教育的資料,鮮見科學、系統、全面的指導性文字,又加上五年制高職大都是中專學校承辦,專業又具有較大差異性,所以語文作為一門公共的基礎課,常常在教學思路,要求上很難達成一致,筆者有心就自己的一點感悟,和同仁們作一些探討。
一、 確立語文教學的基礎地位
中專學校的教育要求是培養有一技之長的合格的中專生或高職生,“一技之長”在于專業的培養,有時學校、甚至教師、家長都有這樣的一個誤區,只要學好專業,將來到社會上有口飯吃,無所謂學不學像語文這樣的基礎課,所以這種認識常常反映在學生課堂上的表現,消極被動懈怠成為語文老師非常頭痛的事。那么,究竟要不要學語文?高職語文該何去何從?語文作為一門國學,承擔著傳授中華幾千年燦爛文明的作用。對于十七、八歲的懵懂少年來說,心智尚不夠成熟,無社會經驗,人生閱歷非常簡單,而語文教學恰好能從各個方面填補這一方面的不足,讓學生在他人的心得中得到間接經驗,所謂“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這樣學生在踏入社會時就會少走彎路。因此,高職語文的教學應是整個學習生涯不可偏廢的科目。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內容
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注意認識和研究某事物的一種心理活動,它是獲得知識、開闊眼界、豐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的動力。楊振寧曾說:“成功的秘訣是興趣。”而職校的學生普遍對學習無興趣,加之高職無升學壓力,授課密度松,教學要求低,無月考小鞭的鞭策,所以許多學生人雖在課堂,心卻游離在課外,本人在開始執教時,常常是自己講得口干舌燥、火冒三丈,學生卻是無動于衷,俗話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對于這種痛苦的現狀,本人作了如下改進,效果較為明顯:
1.確立一個適當的目標
職校生大都基礎薄弱,領悟力不強,自信心不足,很多學生對自己,對未來很迷茫,更談不上學習的目的和動機,要求太高就會破罐子破摔,劍走偏峰,要求太低又會滋長無所謂的心理,這都將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所以設立一個“跳一跳,夠得到”的目標就顯得非常必要,讓他們也能在付出一定的努力之后嘗到成功的喜悅。
學會使用工具。在中小學學習中很多學生已掌握了查字典,上網查閱資料,上圖書館查閱,收發電子郵件等,這樣很多課前的預習就能輕松搞定,那種千篇一律的教師“告訴”的方式變成了學生的“介紹”,教師樂在其旁,這些知識的取得因源于學生之手,思于學生之心,所以學生印象深刻。
朗讀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一環。許多學生并不是讀書不好,而是沒有讀書的習慣,還有一些學生羞于出聲讀書,本人在授課時適時進行引導,示范,利用班上個別優秀學生的榜樣作用,通過比賽、上講臺朗讀等形式,適時點評,多鼓勵少批評,這樣,學生朗讀的激情被點燃,早讀課不再是沉默一片而是讀書聲瑯瑯了。
寫作是語文重要組成部分。因高職學生畢業即面臨工作,適合工作需求的應用文寫作成為學生的練筆的主要內容,而應用文寫作在掌握每種文體的格式基礎上是很容易的事,本人即設計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在特殊的情境之下習作,或口頭或書面,課堂教學生動而記憶深刻。而其它文體的練筆,本人絕不脫離學生實際搞大而空,故弄玄虛,立足于小文章小感受,貼近學生讓學生有話可寫。
掌握運用工具的能力,朗讀、品析文章、寫作這幾項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而這幾項目標因所授對象的不同常常又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教者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切不可好高騖遠。
2.尋找學生“喜聞樂見”的授課形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學習的引路人,語文課堂千萬不能演變成老師獨霸的“一言堂”,好的授課形式不但教者輕松,而且學者輕松。
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氛圍。如課堂引進“愚公移山”的MTV,借助于歌詞和特定的畫面,學生仿佛回到了遠古時代,重新感受了愚公那堅定不拔的氣概,課堂氣氛也不斷推向高潮。討論式的教學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十七八歲的孩子常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強塞的觀點常常不能使他們信服,只有在討論中才能使他們對問題的理解越辯越明。扮演角色,對于情節性強,人物性格鮮明的文體,如《哈姆萊特》,課前布置學生熟悉內容,認真理解人物的情感,揣摩其語言特點及心理活動等,分組表演,再利用分析、點評,加深對人物的理解。
3.課外注意傾聽學生的心聲
教師應多接近學生,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叩開他們的心扉,才能知道他們需要什么,那種遠離學生生活,遠離學生心靈需求的教學永遠是失敗的教學,當然傾聽學生心聲的方法有很多種,如參與學生活動,組織座談,學生日記等,師生心與心的交流必將澆灌信任的種子,有了信任為基石,還何愁學生不認真聽你的課呢?
三、尋找“語文課堂教學”延伸的最佳途徑
語文學習包羅萬象,光靠老師的幾節課幾篇課文是遠遠不能把語文學好的,創設大語文的學習環境,使語文學習的外延成為生活的外延,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利用學校大量的圖書資源,進行專題閱讀;組織學生聽講座;確定主題,組織學生自編手抄報等。這種大量的課外閱讀,組織活動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而且增強了他們學習語文的熱情,提高了自己的思想素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探究學生的需求,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才能找到高職語文教學之“源”,有了這個“源”,再加上教者的用心,又怎能不孕育出語文教學的一片勃勃生機呢?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都市職教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