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高中化學教師而言,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是推動課堂教學朝預定目標發展的主要動力。文章將從以退為進,層層推進的角度作為切入點,來探討高中化學課堂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以退為進;層層推進
在現代教育體系下,教育更多的講求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而不是單純的識記能力和驗證能力的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制定出更有效的教學策略。高中化學作為高中教育體系中,必不可少的教學科目,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因此,也需要從各個角度出發,探討一種合適的教學法,也就是既能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又能使學生較好地提高技能和素質的教學策略。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了多個教學思路,下面主要以“以退為進”和“層層推進”為例進行闡述。
一、以退為進,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完美,讓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都是充滿權威性和知識性。但是,換一種角度,我們或許可以故意讓課堂不要那么完美,甚至故意制造“麻煩”,然后通過解決問題,來升華課堂教學的質量。這也是筆者所說的“以退為進”,即通過制造一個問題,讓學生發現并探討,以此來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如筆者在演示金屬鈉在氯氣中燃燒的實驗時,故意犯了一個小失誤,而出現了大量黑煙。
面對主要的實驗結果,大部分學生表現出了驚奇和不解。畢竟在教材上明確指出鈉與氯氣燃燒時,會出現大量的白煙。此時,筆者在學生的疑惑中,順勢提問“這是怎么回事?難道教材出錯了?” 有的說是教材有問題,有的說是老師燒的不是鈉。在這樣的課堂討論中,筆者接著引導學生前進:
師:黑煙的產生似乎不正常。我們來推斷一下鈉與Cl2反應的產物應當是什么?
生:是NaCl2。
師:其實,教材沒有錯,從理論上講,這個反應應當產生什么現象呢?
生:金屬鈉燃燒,產生白煙。可是黑煙是從哪兒來呢?
師:請同學們考慮一下,金屬鈉是如何保存的?
生:金屬鈉是保存在煤油中的,剛才老師取用的金屬鈉表面沾有不少煤油,在反應中煤油也燃燒,就出現了黑煙。
師:很好,正是由于我的疏忽,在取出金屬鈉后沒有將表面的煤油用濾紙擦干,才出現了“黑煙事故”,煤油燃燒產生的黑煙干擾了反應中生成的氯化鈉的白煙。接下來我們再做一次實驗,請同學們注意觀察并且和剛才的實驗對比。
接著,筆者在重做實驗時,仔細的用濾紙擦干了鈉表面的煤油,這樣,鈉在氯氣中燃燒時就如教材所言,產生了白煙。而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通過兩次實驗的對比,對鈉的性質有了更為深刻的印象。教師的教學也達到了“以退為進”的目標,而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的過程,也是其學習主動性得到提升的過程。
二、層層推進,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會發現,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都是處于中等水平,只有少數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掌握達到較高的水平。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往往需要從簡到繁,從易到難,采用層層推進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筆者為增強學生對物質濃度的熟悉程度和理解程度,設置了這樣的一系列習題:
例1.常用濃硫酸的溶質的質量分數為98%,密度為1.84g/ml,試求該濃硫酸的物質的量濃度。首先,筆者提出這個比較簡單的問題,學生只要按定義求出lL濃硫酸中含H2SO4的物質的量即可。
例2.一種硫酸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是amol/l,密度是dg/ml,則此種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多少?在這個例子中,筆者沒有給出具體數值,但是,部分學生也能夠按定義進行逆向思維,求出溶質的質量分數的代數式,不過整體上,增強了學生的陌生感,因此,與例1相比增加了不少難度。
例3.14%的NaOH溶液,加熱蒸發掉100g水后生成28%的溶液80mL,此時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在這個問題的設置上,筆者故意未直接給出80mLNaCI溶液中溶質有多少,導致學生不能直接求物質的量濃度。但是,如果學生能夠想到NaOH溶液的濃度因蒸發掉水剛好增大一倍,那就可以得出蒸發后溶液質量為100g,也就能求出從溶液中nNaOH=100×28%/40=0.7(mo1),物質的量濃度為0.7/0.08=
8.75(mol/L)。相對而言,此題比前面的例子難度都大些。
例4.要使物質的量濃度相同的NaCl、MgCl2、AlCl3中含有的Cl-數目相同,需這三種溶液的體積比是多少?因為每1molNaCl、MgCl2、A1C13中含有的Cl-數目分別為1mol、2mol、3mol,假設上述三溶液中各有3molCl-,則需NaCl3mol、MgCl21.5mol、AlCl31mol。因物質的量濃度相同,所以根據物質的量濃度的定義,這三種溶液的體積比應為3:1.5:1,即為6:3:2。
通過這四個例子的層層推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增強,這也讓學生在課堂上達到循序漸進的學習目的,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也能夠促進整個教學的發展,避免了部分學生因為一開始碰到難題,而對接下來的課堂失去興趣的弊端。
三、結語
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按照教學的規律,制定合理的教學策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無論是以退為進,還是層層推進,都只是教學策略的一個小部分,教師要想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還需要從更多的角度進行探討。
【參考文獻】
[1]趙彥美;化學課程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2]陳宗偉;化學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實踐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