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學生從小學開始一直到高中,十二年的時間都在學習語文。字詞句的學習都是為了閱讀與作文打基礎的,而大量豐富的閱讀量又是學生寫作的基礎,較強的閱讀理解力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考試分數上,更在于它在日后的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作文也必須從閱讀中吸取營養,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高中學生“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有效的個性化的閱讀教學能帶領學生形成對社會、人生、世界的獨特認識,同時開拓學生的視野,并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和感悟能力。語文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作者、文本之間的對話。”但現在更多的情況是語文教師與教學參考書規約下的一個程式化的枯燥過程。在講解課文的時候,教師只是根據教學參考書將自己的解讀思想、解讀感悟甚至參考書的所謂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把預設的唯一結論強求學生接受,學生的獨立閱讀被剝奪。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由于教學時間緊湊而剝奪學生獨立閱讀文本的時間。這和現行的高中語文課程有很大關系,新的高中語文課程要求在高一高二兩個學期里完成必修一到必修五的教學任務,每個模塊有四個單元的閱讀內容,共八十篇課文,與以前的教學內容相比,閱讀教學的量增加了,但教學時間卻減少了,同時每周還必須有兩節課用來寫作練習。如果按部就班的進行教學,想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是很困難的。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老師就不得不壓縮學生在課堂上閱讀文本的時間,或是干脆取消學生獨立閱讀文本的教學環節,直接進入對文本的分析,這樣,學生缺少對文本的初步感知,又怎么談的上個性化理解呢?無論時間多么緊迫,每學一篇課文,我都要留給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的時間,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有層次的閱讀文本,而不是以自己的講解取代學生的閱讀。當學生的認知、思想和情感與作者產生沖突的時候,他的頭腦中就會產生問題。這時,學生就會有一種深入探究的渴望,老師也就有了引領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必要,我們的閱讀教學也才有意義。這也是實現個性化閱讀的前提和基礎。
“任何一個文本,都存在著意義的空白和不確定性,文本的真正價值和生命,在于讀者對其作出的永無止境的多元解讀。”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的核心是學生自身的理解,沒有自身理解的閱讀只會是無效閱讀。想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那就必須在閱讀過程中,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要求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由膚淺到深刻,由不確切到確切,由被動記結論到主動思考。學生(其實包括任何人)只有在這個過程中獨立感受思考到享受的過程才能真正獲得品讀文學作品的能力,只有真正會品讀文學作品,那他的寫作能力也就自然而然會提高。作為教師,多鼓勵他們獨立思考,提出見解,多鼓勵他們自己去體驗,去經歷這樣的學習過程,才能真正有利于學生具有自己個性化的閱讀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也只有這樣,師、生、文本之間才能形成平等、積極的對話。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劉國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