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眾所周知音樂是表達思想情感的一種美的藝術,是讓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動力呢?筆者對學習中的幾點體會做了以下總結,希望可以讓學生真正喜歡上音樂,并培養學習音樂的動力,真正把學習音樂的幸福和成功的歡愉帶給每一個學生,讓學生置身于音樂的美妙當中,形成正確的審美情操,真正體現音樂審美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學生 音樂學習 動力 培養
概述
音樂是一門給我們帶來愉悅和享受的課程,《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將“培養音樂學習的興趣,樹立音樂學習愿望”列為音樂課程的目標之一,同時提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確實, 興趣是學習的巨大動力,是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和研究的精神力量,由此可見,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愛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這種學習動力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造音樂環境,培養音樂興趣
音樂興趣是激發學生產生學習動力提高學習效率的動力,因此我們應注重創造音樂環境,音樂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三個方面,我們要發揮各個環境教育的作用,具體有以下幾個途徑:美化音樂聽覺環境。旋律優美動人的音樂總是讓人可以靜下心來,完全融入到音樂的世界當中,所以在家里或學校廣播站可以定期播放一些優美的音樂作品,體裁可以豐富多樣,可以是民族歌曲流行曲或者是介紹某些音樂家的音樂之路,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認知基礎和環境。美化視覺環境。顏色協調的富有藝術氣息的視覺空間,能給人以審美的愉悅,所以可以在家里或學校報刊欄粘貼一些樂器的海報,出版一些音樂方面的板報知識,在教室張貼音樂家名言格言等。創設良好的實踐環境。創造良好的音樂實踐環境就是給學生提供多種音樂實踐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感受音樂表演的過程和成功的喜悅。學校可以多舉行一些小型的演出活動,如音樂唱歌比賽,并準備一些小獎品激發學生的表演欲和參與意識,讓他們在音樂表演活動中提高自己的品德與藝術修養,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另外教師應該采取平等協作的態度,營造一個讓學生覺得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消除學生緊張膽怯的心理讓每個人都有參與的機會,讓他們都有表現自己的舞臺,這樣可以讓他們對自己自我肯定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
二、尊重學生情感體驗,精選教學內容
音樂學習是表現個性注重個人情感體驗的過程,每個人思維不同,感受和體驗音樂的結果也不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尊重每個學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尊重學生人格,允許個性的存在。在音樂資源日益豐富,風格日趨多元的今天,學生喜歡的風格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要積極面對這種整體情緒,深入了解學生心理,精選教學內容,那些影響學生對音樂興趣和愛好的,使學生喪失音樂自信心且具有高難度的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不應成為學生音樂教育的教學內容。要從審美和生理角度讓他們知道什么是好的適合他們的,什么是不好的不利于他們的,幫助他們有選擇的聽,讓他們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逐漸辨別和學習高雅音樂,進而讓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高尚健康品格。
三、提出適當要求,建立學習目標
現在實音樂生活中,根據學生認知和心理特點,學生往往缺乏明確、清晰、自主的學習目標,學習過程中往往靠老師主導,老師教什么就學什么,學習中很盲目、被動,通常教師所給定的音樂學習目標要求脫離了學生自身實際情況,學生有時不一定認同,這就很難轉化為學習的內在動力,對學生學習音樂造成逆動力,針對這種情況,我覺得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改變:可以給學生確立一些難易適中、突出自主的音樂目標,同時具有一定挑戰性,因為如果目標過高,學生會因害怕而失敗,從而失去目標的導向、激勵作用,如果目標太低沒有挑戰性,學生又會很懈怠,因此目標要適中,這樣學生就會積極投入到學習中。重視學習過程,享受體驗樂趣。學生學習音樂的本質意義就是體驗和享受音樂的美,因此要注重學習過程,以審美為核心,享受過程的樂趣,滿足自己音樂的需要。
四、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秘訣。”因此自信心對學生學習音樂非常重要。學生只有在自己的學習成果獲得肯定和認可時才會表現出自我肯定和自信心,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應加強學習動力,保證學習過程中持續的堅持和動力。這就要求教師要鼓勵每個學生都參與實踐,當學生取得一些甚至很微小的進步或成績時,要適時給予表揚和物質獎勵,讓他們體驗到自我成就感,激發他們的表現欲望,使其成為學習音樂的內化動力。
結語
在音樂教育實踐過程中,我我們必需了解學生音樂學習心理動力的本質及形成內因、規律,并選擇正確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心理動力,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從而促進學生音樂技能和審美觀念積極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體衛藝司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