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字軍東征不單單是由宗教沖突引起的戰爭,而是有著極其復雜的社會背景,它是中世紀各種矛盾交織的產物,如:社會危機、經濟因素、教會改革和宣傳等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關鍵詞:十字軍東征 教會 宗教 基督教
在歐洲封建神權極盛時期,從1096—1291年長達二百年的時間內,以羅馬教皇為首的西歐封建主階層對地中海東岸先后發動了八次大規模的軍事侵略。因每個出征者都佩帶“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東征。這場“十字架與新月”的戰斗是披者宗教外衣對東方進行的野蠻侵略活動。這次遠征為何聲勢如此浩大,調動各個階級,成為全歐性的事件,我們分析一下其發生的背景及動因就不難明了。
一、 社會危機與矛盾
11世紀時,隨著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與確立,西歐農民所受剝削日益沉重,地租、人頭稅、市場稅、“什一稅”等,名目極為繁雜;同時,隨著城市的逐步興起,西歐各國的對外貿易也發展起來,東方的奢侈品大量流入西方市場,使封建主的物質生活享受不斷提高,傳統的實物地租逐漸向貨幣地租轉化,這一改變又使得廣大農民遭受封建領主和商人的重重盤剝;而時常發生的封建主間的私戰,搶劫等,又使農民首當其沖。結果造成社會生產力的重大破壞,土地荒蕪,糧食歉收,饑荒連年不斷。10—11世紀之交,正值基督教史上的“世界末日”,1032年—1035年,法國許多地區持續三年饑荒,社會上出現“人相食”慘相,970—1040年中,約有48年是荒年,而教皇發動十字軍東征前的1087—1095年間,歐洲發生過連續7年的大饑荒。
悲慘的處境導致了西歐農民不斷起義或大批逃亡。當時的編年史,修道院的戶籍簿等記載了農民大批逃亡、田地荒蕪的狀況;在英吉利等國,不少地區發生了農民搶劫領主、教會的事件。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的農民把尋求安慰、求得解脫的希望轉向了宗教。
另一方面,東征前西歐封建主集團之間亦矛盾重重。西歐封建社會實行長子繼承制,社會上存在相當一部分出身高貴,但一無所有且無所事事的由次子等組成的騎士階層,他們放縱游蕩,不擇手段想恢復高貴的生活,渴望獲得土地、財富、農奴,乃千方百計尋求依靠刀劍發財的地方;大封建主之間,為了鞏固和擴充自己的領地,實力,動輒大動干戈;在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只有依靠武力才能使封建主與騎士的欲望得以滿足。因此,向富庶的東方世界進發,就極大地刺激了他們追求財富的愿望。
隨著城市的不斷興起和對外貿易的擴展,到11世紀后,西歐各國特別是意大利、英國等的商業有了較大發展,但仍無法滿足社會特別是上層對東方商品的需求,即使和東方有著較密切往來的意大利城市商人也因當時西亞、北非貿易樞紐掌握在阿拉伯商人手中而束手無策。由于拜占廷帝國衰相已現,阿拉伯商人輕而易舉地切斷了東西方貿易的海上通道,流入西方社會的東方商品,經過重重關卡,過境稅的層層加碼,已使西歐商人無利可圖。因此對于以意大利城市為首的商人階層來說,要獲取高額商業利潤,必須同東方建立直接的貿易關系,而其前提是控制地中海東岸,打擊或消滅阿拉伯人。
二、教會權勢的上升
十字軍東征的發生是與教皇權勢的上升聯系在一起的。在西歐教皇權利還不穩固時,羅馬教皇是無力關心基督教東方教會的問題的,也不可能去考慮基督教會的統一問題,而到了10—11世紀之交,天主教會內部發生了一次改革運動,即克呂尼運動。
克呂尼運動不僅著眼于修道院改革、重建和治理修道院內部的宗教生活制度,它還要求用真正的基督教方式來教育人民,要求普通教徒象教士那樣生活。11世紀中期,隨著改革的步伐深入,改革派中最激進的人物提出了調整教會與國家關系的要求,以教權尚于一切的理論來改造和重建教會。1049年利奧九世上任后,便著手清算教會內部的圣職買賣和教士結婚行為,他認為教會問題的癥結在于世俗權利凌駕于教權之上。利奧九世以嚴格的教令規范教士的道德行為和日常生活,強調教士獨身,以防止教會財產被分割。為排除世俗權利插手教會事務,利奧九世采取的有效措施是成立紅衣主教團,并把它作為近身顧問。在處理與東部的關系上,他堅持羅馬教皇有高于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絕對權利。利奧九世還是第一個借助武力擴大領地的教皇,1053年他親自組織教皇軍,并請求亨利三世與之聯合,出兵進攻意大利的諾曼人。利奧九世之后的教皇也沒有放棄對意大利領地的要求,但改變了手法,通過與諾曼人建立友好的聯系,使諾曼貴族效忠于教皇。教皇還把諾曼人強占的領地作為羅馬教會的采邑再分封給他們,迫使他們每年向教皇交納采邑稅,并承擔保護教皇的義務。此后,教皇在西班牙、匈牙利等地也先后有自己的世俗封臣,使教皇成為一個具有世界性的教會君主。
11世紀經過改革的羅馬教會加強了自身的建設,限制了世俗君主和大貴族染指羅馬教會的事務,教廷有了較強的獨立性,與世俗諸侯建立的采邑關系使教廷有了軍事力量,教皇不再依賴任何世俗君主,由此增強了教皇要求建立至高無上的神權政治的野心,不僅要處理教會的一切事務,而且要干涉各國的政治。教皇在西歐積極實踐教權至上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與世俗君發生矛盾與沖突,進而導致爭奪主教授職權為內容的政教斗爭。在主教授職權斗爭后,以羅馬教皇為核心的教權體系便逐漸確立起來了,羅馬教會在西歐政治事務與經濟活動中越來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當然在西歐范圍內,當時教權要凌駕于皇權之上并完全支配皇權的目標還沒有達到,要建立一個由教會統治的大一統的基督教社會的理想也沒有實現。不過,由克呂尼運動引發的教會改革以及政教斗爭,至少使教皇達到了與世俗君主平起平坐的程度。不久,政教均勢被打破,教皇逐漸發展成為歐洲的一個強大勢力。
隨著勢力的膨脹,羅馬教皇開始關注起東部教會,并試圖實現統一基督教會的理想。1073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曾致信拜占廷皇帝米歇爾七世,提議雙方以羅馬教會為基督教會首腦而實現兩派教會的聯合,但遭到拜占廷的東正教會的拒絕。于是,羅馬教會便想借助武力強行統一。1074 年格里高利七世先后“下諭”所有圣彼得的信徒,號召他們積極參加向東方的圣戰,從異教真誠手中解救希臘人。這一號召,在當時西歐封建主中出現了回響,但因教皇與德意志皇帝爭權奪利的斗爭,使東征計劃暫擱一邊。不過,格里高利七世的這一舉動已透出羅馬教廷為統治世界、組織十字軍東征的初衷。
三、有利的外部環境
在10 - 11 世紀西歐民眾宗教感情日深,成群涌向耶路撒冷朝圣之時,西亞的情況發生了變化。自1071 年起,塞爾柱土耳其人奪取了西亞地區,占領了基督教的發源地耶路撒冷,對基督教的拜占廷形成巨大威脅。其時,拜占廷內有王位爭奪戰,外有諾曼人和佩徹涅格人的進攻,可謂內憂外患。但塞爾柱人建立的國家比較脆弱,政治分裂混亂,造成地中海東岸陷入混亂之中,使前往圣地朝圣的基督徒所受騷擾較多,并增添了朝圣者旅途的困難和危險,引起了基督徒的不滿,于是有一些從耶回到西歐的基督徒,打扮成受迫害逃回的受難者,騎馬四處游說,大肆宣揚伊斯蘭教對基督教徒的虐待,殺戮以及圣地遭到褻瀆等等,教皇借機煽起宗教仇恨,鼓吹組織征討異教徒的使字軍,一時煽起洶涌的宗教狂熱。
這樣一來,拜占廷帝國的處境與塞爾柱國家內訌造成的地中海東岸的餓混亂局勢,給了羅馬教皇發動東侵的契機。
四、鼓動和宣傳
在當時社會各種矛盾異常尖銳,宗教狂熱下,教廷的鼓動和宣傳無異于一場東風很快便造成燎原之勢。東征是教會自克呂尼派執掌教廷以來所要追求的目標——控制世俗世界,實現天主教一統天下。
1095 年,當教皇烏爾班二世在克萊蒙向基督教徒做著煽情的演講時——“凡是前 往旅途的人,如若死于途中,或死于穿越中,死于對異教徒的戰場,你們的罪孽將自動地加以寬恕,這些是我對啟程前往的人許諾的話,是以上帝賜予我的權威答應下來的。” —— 可以想象,那些對上帝無比敬畏的人,心情該是多么的激動和興奮!十字軍運動之所以煽動起基督教世界高漲的熱情,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當時宗教文化濃厚的時代氛圍中,它是一條便捷的贖罪途徑,這條途徑對于那些無錢購買天國入場券的貧窮基督徒來說,尤其富有感召力。教廷還派出圣徒四處游說,“這邊有的不過是憂愁和貧困,那邊有的是歡樂和豐足”。
至于西歐多數國家的大小封建主、商人參加東征經濟動機居于首位,大封建主為了擴大領地,增加財富,沒有遺產可繼承或遺產極少的封建主子弟也企圖在東方獲得土地財富;而商人特別是意大利商人則懷著攫取更多商業特權的野心。
從上可以看出,十字軍東征是中世紀這個特殊的歷史時代一個必然的產物,是以羅馬教廷為首的西歐統治集團為了緩和危機,解決矛盾和消弭社會混亂所發動的一場大規模的行動,其主要目的是想通過東征增強教廷的威信和力量,駕馭世俗王權,建立基督教一統天下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周弘.歐洲文明溯源[J].世界史,1998,(9).
[2]朱寰主編.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法]基佐.歐洲文明史[M].商務印書館,1998.
[4][意]盧多維科.加托著,祝本雄譯.馬背上的圣戰——十字軍東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5]黃波,劉希岳.中世紀歐洲十字軍東征原因探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