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墓志是墓葬藝術中較為精美的一部分并以唐代為頂峰,本文選取唐代關中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生肖墓志紋飾為題,以關中地區自建國后出土公布的墓志拓片為材料依據,對其在初、盛、中晚唐的自身演變與伴生圖像的演變作論述,并找出生肖原型、獸首人身、擬人生肖變化的和其伴生圖像變化的節點。
關鍵詞:關中地區 唐代 墓志 生肖紋飾
墓志紋飾以唐代的最為精美、成熟,而唐代的墓志紋飾又以關中地區最為集中,就已出土統計以生肖最多,其中以生肖搭配四神為主流,隨著墓志不斷出土,把關中地區唐代墓志生肖紋飾的演變做一個歸納記錄對唐代美術考古較有意義。
一、關中地區唐代墓志生肖紋飾的組合形式
關中地區唐代墓志生肖紋飾以其與四神的組合形式為主流(圖一),因到了唐代墓志基本為正方覆斗形制,故一般以志側每側三個壸門內刻生肖紋飾和志蓋剎面刻四神紋飾的形式出現,但也有極少數在志蓋上出現,如大中二年大中八年東鄉君夏氏志蓋邊十二辰紋,在關中地區屬于少見個案(圖二)。志蓋配有四神與牡丹團花居多,這種組合形式雕刻精美的為等級較高的墓志,如大中十四年慶王李沂墓志①、咸通七年康王李汶墓志②等。也有尉遲敬德(圖三)及夫人蘇斌(圖四)③等規格較高雕刻精美的以纏枝牡丹或唐草飾志蓋。這之外反主流的大多生肖間和志蓋邊緣配以唐草。
圖三 尉遲敬德志石四側十二辰紋(引自《唐代墓志紋飾選編》)
①②趙力光.西安碑林新藏墓志匯編[M].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③張鴻修.唐代墓志紋飾選編[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圖四 尉遲敬德妻蘇斌志石四側十二辰紋(引自《唐代墓志紋飾選編》)
二、關中地區唐代墓志生肖紋飾之圖像演變
關中地區唐代墓志生肖紋飾自身的演變上,初唐延續了北朝至隋的寫實的生肖形象,一般均為纖細文雅線刻生肖原型,如貞觀五年李立言(圖五),貞觀十四年王宣,永徽五年李玄濟,顯慶三年李知本,開元二十七年申屠徵等,都是纖細線刻生肖原型奔走于山水之間或壸門之內,也有規格較高的用減地平雕雕刻,如尉遲敬德夫婦墓志。到了盛唐時期出現了相首人身,大多是人身動物臉、身著官服、手持笏板、坐像。筆者以目前資料統計找到的確切的時間節點天寶七年(748)西安碑林博物館館藏的張去逸墓志(圖六),大約到大力九年(774)之后基本趨于相首人身。以天寶七年為節點轉型后很長時間里許多墓志還在用肖形,甚至最晚到貞元十五年(799)王守廉的墓志還用肖形。玄宗時期的一些等級高的大官員的墓志,代表了長安的主流文化,可以窺見當時的畫風和刻風,如蒲城高力士墓志。唐高宗到唐玄宗時期出現大量的瑞獸,沖擊了一些十二生肖和四神的圖案,如鄭仁泰墓志即用的十二瑞獸。中晚唐時期長安地區的墓志雖然衰落,但出現了較重要的轉型不容忽視,“肖形到人形的轉變”,現已知關中地區最早的案例:是大和三年(829)楊旻墓志與大和三年(829)王承宗季女墓志(圖七),均為人面人身,著官服、持笏板。還有大中四年(850)仇文義妻王氏;咸通十二年(871)段庚;天寶九年(750)郭文喜;大和三年(829)王承宗季女;咸通十二年(871)段庚等均為人面人身,帽帶生肖,著官服,坐像。
圖五 貞觀五年李立言志石四側十二辰紋(引自《西安碑林新藏墓志匯編》)
圖六 天寶七年(748)張去逸志石四側十二辰紋(引自《唐代墓志紋飾選編》)
圖七 大和三年(829)王承宗季女(引自《西安碑林新藏墓志匯編》)
三、關中地區唐代墓志生肖紋飾的伴生圖像
關中地區唐代墓志生肖紋飾的伴生圖像早期是生肖原形奔走于山水之間,印證了美術史隋唐初山水畫④;后來每個志側三個用于區分生肖的紋樣,壸門纏枝花紋,牡丹紋,靈芝云(尉遲敬德夫婦)。用于間隔生肖的紋飾數量最多的是壸門,以六到八個角的最為廣泛。
本文對關中地區唐代墓志生肖紋飾的圖像演變和其組合形式與伴生圖像的演變做一概述,還有至今很少有人關注的生肖的方位及首尾方向等問題是筆者下一步應繼續關注和學習的,這些都是考證歷史的重要依據,筆者會繼續研究學習。
④周曉薇,王菁.《隋墓志所見山水花草紋飾與古代早期繪畫史論的印證》
參考文獻:
[1]趙力光.西安碑林新藏墓志匯編[M].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2]隋唐五代墓志匯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3]張鴻修.唐代墓志紋飾選編[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4]吳裕成.生肖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5]劉鳳君.考古中的雕塑藝術[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