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今天,不斷攀升的大學生犯罪率表現出我國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學校法制教育良莠不齊、社會法制教育正反兼具、司法不公現象的存在、大學生自身對法律的漠視等。大學生法制教育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它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等等多方面的協助與配合,當然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學生自身的法律修養。本文主要從大學生自身的法律修養著手,重點論述了大學生提高自身法律修養的若干有效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 法制教育 法律修養
一、 大學生犯罪率升高表現出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諸多問題
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學學生公寓宿舍柜子里發現四具男性尸體,與死者同宿舍的失蹤學生馬加爵被列為重大嫌疑人。馬加爵在公安機關訊問時將自己的殺人動機歸結為與同學的矛盾和自己的貧窮,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認為,將“貧窮”歸結為馬加爵犯罪動機起點的歸因并不全面,也并非真實的問題起點。她指出,真正決定馬加爵犯罪的心理問題,是他強烈、壓抑的情緒特點,是他扭曲的人生觀,還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2010年10月16晚21時40分許,在河北大學新區超市前,一牌照為“冀FWE420”的黑色轎車,將兩名女生撞出數米遠,撞人后轎車并未立即停下,而是繼續向校內宿舍駛去。肇事者口出狂言:“有本事你們告去,我爸是李剛。”經查,李啟銘是河北傳媒學院2008級播音主持系的學生,。法院認定李啟銘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發生重大交通事故,致1人死亡1人受傷,負事故全部責任。后李啟銘被判處6年有期徒刑。
2010年10月20日深夜,西安音樂學院大三學生藥家鑫駕車撞上前方騎電動車的張妙,下車查看時發現張妙倒地呻吟并在記藥家鑫車牌號,遂從車內取出一把尖刀,對張妙連捅數刀致其當場死亡。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藥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2011年6月7日上午,藥家鑫被執行死刑。
大學生犯罪率正在逐年增長,同時,大學生犯罪向著多樣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震驚全國的馬加爵案、李啟銘案、藥家鑫案等惡性大學生犯罪案件,讓大學生法制教育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一)學校法制教育良莠不齊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所有大學各個專業的必修課,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這門課程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專業的法律院校,法制教育滲透進每一堂課中;而在非法律專業的部分學校里,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制基礎、形勢政策這樣的課程,歷來是不被老師和學生重視。上課和考試變成了湊學分的無奈之舉,常常是幾個學期的課上完后學生對法律的認識還停留在書店里的法律文本上。法制教育課的目的,除了教會學生最基本的法律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學生心中樹立起現代社會的法治觀念。而這些,則是我們目前的法制教育課程中無法涵蓋的。
(二)社會法制教育正反兼具
電視、報紙、雜志、網絡,媒體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比起老學究說教式的教育學生知法守法的法制教育文章,可能更吸引學生眼球的是對一些刑事案件的詳細報道。這些作案手段殘忍、反偵察能力很強的題材,媒體的初衷是為人們敲響警鐘,提高人們的法律意識,不要再重蹈覆轍。而一些學生不但沒有注意到這些,反倒細細地學習其中的作案手段,怎樣不留下指紋,怎樣消滅證據,怎樣偽裝現場,怎樣逃跑等等。雖然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但是社會經驗不足的他們有時無法鑒別對與錯,如果沒有老師家長的正確引導,很可能將一些警示作用的社會法制教育材料當成了如何犯罪的教育材料。一旦某個時刻情緒無法控制,在他們的犯罪過程中就會運用到電視網絡上學到的反偵察手段,這是大學生犯罪智能化的一個重要表現。
(三)司法不公現象的存在
司法工作者代表著國家的權威形象,司法工作體現著公民對其所處的社會最基本的信心。雖然腐敗現象發生在許多行業部門,但司法腐敗給社會帶來的危害比其他部門更為深遠。培根說:“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污染的是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污染的則是水源。”以刑事和解為例。刑事和解本是加害人真心悔過,對被害人進行賠償和道歉,獲得被害人諒解之后得到法律上的從輕處理。通過刑事和解,能較好的使國家、加害人、受害人的利益得以均衡。但是刑事和解在我國才剛剛開始嘗試,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監督,刑事和解很容易為司法腐敗大開方便之門,讓加害人通過巨額的經濟賠償來逃避法律追究,在社會上產生“花錢買刑”的錯覺。無論是法制教育的不力,還是司法腐敗讓一些制度遠離了設計的初衷,對大學生來說,諸如此類的司法不公現象的存在,影響了司法的威嚴性。
(四)大學生自身對法律的漠視
法律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公民的最低底線,它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規范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對于大學校園里的大學生來說,法律與他們還是有著相當遠的一段心理距離,他們并不認為每天井然有序的校園生活與法律有著怎樣密切的關系,法律在他們眼中只存在于法律文本中,存在于司法機關中,存在于法制教育的課本中。一方面,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評價事物的對錯僅憑自己的生活常識而非法律規定,在法律規定與生活常識有出入甚至大相徑庭的時候,可能在無意間就觸犯了法律,常常會出現大學生在違法犯罪后并不自知的情形;另一方面,不學法、不懂法,當大學生們的正當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他們并不能拿起法律這個有力武器保護自己,或者求助于其他非正當途徑,或者讓自己的權益繼續遭到侵害。大學生自身對法律的漠視是法制教育難以深入的主要原因。
二、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諸多問題的的主要原因——自身法律修養不足
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諸多問題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大學生自身的法律修養、家庭、社會,甚至我國目前立法司法現狀等等,其中大學生自身的法律修養不足是法制教育難以深入的最主要的原因。
(一)不學法,不知法
高校的法制教育存在偏差、法制教育內容設置不合理、教學方式單一、師資力量不足等等均是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才問題,由此導致了大學生自己不學法、不知法。相反,電視、網絡等媒體中傳導出來的不正確的引導卻被他們所吸收。大學校園生活平靜穩定,讓大學生基本沒有機會接觸到活生生的法律,課堂上講授的也是書本上的法律條文,他們并不知道這些文字后面蘊含著的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淡薄不但使他們不能很好地處理權利與義務、個人與集體、自由與權利的關系,不能在自己的正當權益受到侵害時使用法律武器,更重要的是,大學生的單純無知常常會被人利用,不能以法律的標準辨別是非,在別人的教唆下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成為別人的犯罪工具。
(二)法律信仰的缺失
《辭海》對“信仰”的解釋為: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某人或某物極其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那么要想法律發揮作用,必須信仰法律,正如伯爾曼所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法律信仰,最直接的,它應當包含對對法律的信任,對法律所蘊含的公平、正義、平等、自由的理念的信任,相信法律可以帶來這些。我國歷史上是一個“禮制”的國家,通過設定嚴格的倫理道德標準來約束民眾的行為,而“法”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是一個神秘的、殘暴的事物,在民間有“避刑遠訟”之說,這樣的觀念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同時,司法現狀、法律與道德的沖突等因素,都是造成大學生的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他們不相信所有的人都能依法辦事,不相信所有的問題都能依照嚴格的法律程序解決,不相信法律彰顯的公平正義,缺少一種從內心對法律的認同感,“法律無用論”的思想普遍存在。法律信仰的缺失使得大學生缺少肯定法律、學習法律、知法守法的原動力。
(三)法律信仰的利益傾向
如果只是單純地空談法律,通常情況下不會被大學生所排斥,但是一旦涉及個人利益,找關系、走后門、制造一切條件規避法律則成了上選。在法律規定與自己的個人利益相沖突的時候,往往就會置法律規范于不顧,鉆法律空子,竭盡全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大學生的價值選擇無法回避功利主義色彩,這種價值選擇無疑會表現在法律信仰上。市場經濟所特有的競爭等現象也影響了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價值取向。”①
三、提高大學生法律修養的有效途徑
《論語》里孔子通過給三千弟子授課,向弟子們展示了孔子心中的理想人格——君子。孔子對君子的解讀是多層次、多角度的,在人生信仰的層面上,孔子將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概括為“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應當胸懷國家的法令制度,胸懷個人的道德準則,胸懷兼濟天下的宏達志向。“君子懷刑”,同時也是當代大學生法律修養的最終目標。引導大學生提高自身的法律修養,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意思是說君子不應該像器具那樣,僅具有一種才能。君子應當廣泛學習各種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當代大學生,處于多元文化并存的時代,古今中外各種思潮不斷交流、撞擊,使得大學生們在思想上常常出現矛盾與彷徨,情緒上也表現出郁悶與煩躁。如果這種不良情緒得不到及時合理的疏解,久而久之便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嚴重的甚至會造成人格缺陷,在出現合適的誘因時九非常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大學時期是大學生學業知識精進的時期,同時也是他們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一些大學生在大學校園仍然像高中時期一樣只埋首課業,不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實踐,不愿與人交往,為人處事不講原則,缺乏對事物最基本的道德評判。還有一些大學生只重視自己的內心感受,在團隊合作中以自我為中心,逞強好勝,抬高自己壓低別人,絲毫不顧及他人感受和集體利益。這樣的心理疾病持續發展下去極易成為人格缺陷,當出現與他們的人格缺陷相契合的誘因時,人格缺陷與誘因相互作用使大學生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大學生除了學習自己本專業的文化知識外,還要廣泛涉獵各種科學文化知識,讓這些龐大的知識體系為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提供正確的方向。更為重要的是,廣泛的學習能夠提供給大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式,遇到問題時不會走極端,而是能夠換一個角度來解決問題。
(二)君子三戒九思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氣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孔子用此“三戒九思”從正反兩方面為君子的行事規定了詳細的戒律。大學生都是氣血方剛的年紀,遇事容易沖動,不考慮后果莽然行事。一時沖動犯下的罪行,冷靜下來才追悔莫及。應試教育重文化教育、輕道德培養的特點使得一個一個的大學生如同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一樣千篇一律,都只知道讀書考試,往往忽視了自己內心精神世界的豐富與完善。雖然法律與道德并不是完全重合,但是法律使得一些社會的基本倫理道德合法化,賦予其法律的力量。“但實踐中,我國高等教育重智育輕德育、重自然科學輕人文科學、重書本輕實踐、重教學輕科研等情況普遍存在,導致大學生素質教育與培養偏離軌道,導致部分大學生道德水平低下、人文精神匱乏、法制和紀律觀念淡漠,從而走向違法犯罪道路。”②大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要注意修身養性,修養自己遇事冷靜、從容,處事嚴謹、細致的品德。
(三)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與正直的人、城市的人、見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與虛偽做作的人、諂媚逢迎的人、巧嘴利舌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朋友對我們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正直、誠實見識廣博的人,不僅是生活上的益友,更是工作學習中的良師。大學生剛剛離開父母的羽翼,獨自在大學校園中開始自己的生活,與學校里形形色色的老師同學交往,參加社會活動,與團隊里的隊員相互協作。大學生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對身邊的朋友作出最基本的道德評判,看清這個朋友的本質是“益友”還是“損友”,如果是益友,那么多向他學習請教;如果是損友,則保持一定的距離。在很多大學生犯罪的案件中,直到公安機關把作案的大學生抓捕歸案時他還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只知道是朋友叫著一起去的,講哥們兒義氣,殊不知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成為朋友的作案工具或者共犯。大學校園是大學生踏入社會之前的預科班,他們必須學會交友的基本原則,學會鑒別朋友的基本技巧,學會在社會交往中保護自己的基本方法。
(四)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當孔子的學生問他:“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訴他說井里有一個仁德的人掉下去,他也會跟著跳下去嗎?”孔子回答說:“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仁德的人雖然追隨賢者,但是也不能追隨賢者一同掉進井里。“過猶不及”是《論語》通篇都在主張的一個理念,也就是說我們為人處事要把握好一個尺度,把握好原則之中堅持與變通的一個分寸君子可以去井邊救人,但不可以同他一同掉進去;君子可能無法避免很多的欺騙、傷害,但他自己的內心應當是明晰而不迷茫的。大學生在與人交往中,在為人處事中,要把握好這樣的一種分寸,自己心中應當有一種清楚明確的信念,知道什么事情是該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該做的,不能被自己的一時沖動、一時糊涂引入歧途,做出逾越規矩、觸犯法律的事情。要時刻懷著道德與法律的尺度,衡量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限定在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之內。“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廣泛地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然后用禮法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文與禮相結合,知與行相結合,在做一個合格的大學生的同時必須也做一個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大學生是社會的棟梁、祖國的希望,競爭激烈的現實社會不僅要求他們學業成績突出,還要掌握扎實的法律知識,具備良好的法律素養”③大學生法制教育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它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等等多方面的協助與配合,當然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學生自身的法律修養。只有大學生從內心認可法律,接受法律,對法律形成正確的認識,同時在其他多種形式的教育引導之下,才能真正在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中取得顯著的成績。
參考文獻:
[1]王春艷、楊軍:“簡議社會轉型期大學生法律信仰危機及對策”,載《濱州職業學院學報》2006年11月
[2] 陶若銘:“大學生違法犯罪成因分析及防治對策”,載《經濟師》2003年第11期
[3] 張瑞:“高校展開大學生法制教育方法初探”,載《教育教學論壇》2011年第3期
作者簡介:[1]屈桃(1979-),女,陜西商洛人,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賈舉(1981-),男,四川廣元人,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