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豪斯作為一種教育體系在當代藝術領域中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它在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了一系列的現代藝術教育模式,應該辯證地學習和借鑒包豪斯設計的教育理念,發展和改革我國的現代藝術教育。
關鍵詞:包豪斯 藝術設計教育改革 教學方法
一、包豪斯產生的歷史背景
“包豪斯”的德文譯名是DAS STAATLICHES BAUHAUS。英文譯名為State Building lnstitute。“Bauhaus”是格羅佩斯專門生造的一個新字。“bau”在德語中是“建造”的意思,“haus”在德語中是“房子”的意思。因此“Bauhaus”就是“造房子”。從字面意識就能看出,格羅佩斯是試圖將建筑藝術與建造技術這個已被長期分隔的領域重新結合起來。更廣泛地說,只有藝術與工藝的統一,才是真正的現代設計。
1919年3月16日,魏瑪內務大臣弗列希委派格羅皮烏斯擔任“市立美術院”與“市立藝術工藝校長職務”。3月20日,格羅皮烏斯建議并獲準將兩所學校合并,因此,在現代設計史上,在公元1919年成了一個重要的起點,同時在這一年的4月1日創立的“國立包豪斯設計學校”,這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為發展現代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為工業時代的設計教育開創了新紀元。
歐洲工業革命之前的手工工藝生產體系,是以勞動力為基礎的,而工業革命后的大工業生產方式則是以機器手段為基礎。手工時代的產品,從構思、制作到銷售,全都出自工匠之手,這些工匠以嫻熟的技藝取代了設計,可以說這時并沒有產生獨立意義上的設計師。工業革命以后,由于社會生產分工不同,于是,設計與制造相分離,制造與銷售相分離。設計因而獲得了獨立的地位。然而大工業產品的弊端是:粗制濫造,產品審美標準失落。主要原因在于:技術人員和工廠主一味沉醉于新技術、新材料的成功運用,他們只關注產品的生產流程、質量、銷路和利潤,并不顧及產品美學品味。而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也在于藝術家不屑關注平民百姓使用的工業產品。因此,大工業中藝術與技術對峙的矛盾十分突出。19世紀上半葉,形形色色的復古風潮為歐洲社會和工業產品帶來了華而不實、繁瑣庸俗的矯飾之風,例如羅可可式的紡織機、哥特式蒸汽機、以及新埃及式水壓機。產品設計中如何將藝術與技術相統一,引發了一場設計領域的革命,以下三個運動作為標志,也是在包豪斯產生之前歐洲藝術設計領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革命。
二、 包豪斯的教學理念
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佩斯針對工業革命以來所出現的大工業生產“技術與藝術相對峙”的狀況,提出了“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口號,這一理論逐漸成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包豪斯教育注重對學生綜合創造能力與設計素質的培養。
包豪斯以前的設計學校,偏重于藝術技能的傳授,如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前身的設計學校,設有形態、色彩和裝飾三類課程,培養出的大多數是藝術家而極少數是藝術型的設計師。包豪斯為了適應現代社會對設計師的要求,建立了“藝術與技術新聯合”的現代設計教育體系,開創類似三大構成的基礎課、工藝技術課、專業設計課、理論課及與建筑有關的工程課等現代設計教育課程,培養出大批既有美術技能、又有科技應用知識技能的現代設計師。
包豪斯的整個教學改革是對主宰學院的古典傳統進行沖擊,提出“工廠學徒制”。整個教學歷時三年半,最初半年是預科,學習“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廠原理與實習”三門課,然后根據學生的特長,分別進入后三年的“學徒制”教育。合格者發給“技工畢業證書”。然后再經過實際工作的鍛煉(實習),成績優異者進入“研究部”,研究部畢業方可獲得包豪斯文憑。學校里不以“老師”“學生”互相稱呼,而是互稱“師傅”、“技工”和“學徒”。所做的東西既合乎功能又能表現作者的思想--這是包豪斯對學生作品的要求。其教學強調直接經驗。包豪斯的主要課程一直處于變化發展中。
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創建的學院,包豪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進行教學上的改革使教學更加合理化。包豪斯教育注重對學生綜合創造能力與設計素質的培養。為了能適應社會對設計師的要求,開創了三大構成的基礎課、藝技術課、專業設計課、也由此確立了現代藝術教育的結構基礎。
包豪斯在整個教學過程改革中廣泛運用工作室體質進行教育,讓學生自己動手參與整個制作過程,完全改變了以往只繪畫不動手的教育方式。同時,包豪斯還建立與企業界、工業界的聯系,是學生能夠體驗工業生產與設計的關系,開創了現代設計與工業生產密切聯系的第一章。
包豪斯的存在時間雖然短暫,但對現代設計產生的影響卻非常的深遠。包豪斯在現代設計的領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學趣味影響了一代人。雖然后現代主義的崛起對包豪斯的設計思想來說是一種沖擊、一種進步,但包豪斯的教育模式、觀念對現代設計教育有很大的啟迪作用,特別是對中國設計的發展方向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三、 包豪斯對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影響
1927年,包豪斯建筑系正式成立,由杰出的瑞士建筑家漢內斯·邁耶(HannesMeyer,1889-1954)主持,開設:結構、靜力學、制圖、建筑學、城市及區域規劃等。他們為迪索市設計的工人住宅小區和為柏林附近的柏諾工會學校所做的規劃和設計,獲得很高評價。
鑒于上述包豪斯的師資,使包豪斯將現代美術諸流派發展的基本原理也納入了包豪斯造型教育的軌道;而且還使當時各種造型思潮得以聚集,并進一步形成體系,最后終于促成視覺語言的產生。正如時人所評論的,“包豪斯的工作,使人理解了隱藏在現代繪畫后面的新觀點。包豪斯的研究基于一種對新空間的探索。這種探索最早始于綜合立體主義,20世紀初期,俄國的至上主義、荷蘭風格派都是這方面的反映。是包豪斯將這種地方性的視覺語言整理提高成具有國際視覺語言特性的包豪斯造型理論。包豪斯的理論性著作--莫霍利·納吉(Mo-holyNagy)的《根據材料進行建筑》、《動態的視覺》等系列著作。莫霍利·納吉的理論在芝加哥包豪斯得以施展,并由此構筑了20世紀的造型教材基礎。包豪斯之所以能將視覺語言體系化,因為:所有的人都被其周圍的有形有色地生活環境所包圍,并不斷地受到這些形和色的刺激而喚起各種感覺和心情。這些從人的心底里涌現出來的感情,必須求得某種表現。因此,視覺語言是世界上每個人所共有的根本體驗。這是一種更遠大、更重要的生活設計概念。
包豪斯以靈活性和實用性直接影響了中國的工藝美術教育,導入了嶄新的設計觀念。在基礎教學的這些方面,加入新的設計以及構成,這些構成設計作為基礎課是一切理論與創新能力培養的起步。改變了學生由單純的寫生臨摹的方式,逐漸培養成通過結構教育與設計增強了學生對設計本質的理解。
包豪斯在魏瑪時期就積極培養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建立了四個工作室。學校就像一個大的工作室,格羅佩斯希望通過學生們通過親自動手的能力學到真正的知識。在這種模式下,學生不但培養了動手動手能力還增加了理論知識的培養。目前,中國的部分高校也采用了這種方式,并建立工作室,老師給學生提供項目,讓學生得到鍛煉。這種教學方式在項目中能夠充分 使學生提供良好空間,為創造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包豪斯進入中國初期的這段時間里,中國的早期設計藝術以美術中專、藝術學校、圖案社、工藝美術社和工商企業為基地,緊密地跟隨著世界設計發展的潮流。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幾十年,將近一半以上的高校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同時高校有些高校把藝術設計專業作為重點專業來培養,一是因為社會對藝術設計專業的需求非常大,二是因為有些院校在投資、設備上欠缺,資金嚴重的不足。
隨著專業高校的人數不斷的增加,藝術設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就日益明顯。因此,高等設計院校要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提高教育質量,來擔負起市場對設計人才的龐大需求的任務。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
[2]尹定邦.設計學概念[M].湖南科技出版社
[3]王樹良.現代設計史[M].重慶大學出版社
[4]夏燕靖 .中國設計史[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5]孔笛.世界現代設計史學習輔導與習題集[M].齊魯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