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開始開設藝術課程,藝術作為一門必修課的基本原理不僅建立在理解一個笑話這樣的能力上,正如一些作家、學者、思想家、教育家所提到的,而且還建立在許多能力之上。當藝術作為基礎課程中的固定課程被實施時,兒童藝術教育又該怎樣發展呢?兒童的大腦是一塊白板,是要等待接受老師的灌輸嗎?有沒有不同的學習教育的方式?是被動的接受,還是主動的去探索會更有效?
關鍵詞:兒童 藝術 教育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在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人們對藝術作品的需求也在不斷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開始開設藝術課程,藝術作為一門必修課的基本原理不僅建立在理解一個笑話這樣的能力上,正如一些作家、學者、思想家、教育家所提到的,而且還建立在許多能力之上。
藝術是人類最基礎、最通用的語言,他不是虛偽,而是交流中的必要的一部分。我們必須給予我們的孩子知識,以理解文明國家那些最深刻的藝術作品。 ——歐內斯特·博耶
藝術教育是整個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完整的組成部分。 ——納爾遜·古德曼
哪種觀點是合理的藝術教育方案的特點和應有的效果呢?當藝術作為基礎課程中的固定課程被實施時,兒童藝術教育又該怎樣發展呢?著名教育哲學家哈里·布勞迪提出來如下問題并對此做出來有力的評述:“在普通教育中藝術的作用是什么?”他指出:如果藝術對平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那么把藝術納入到中小學教育的正規課程中就不應該有什么問題。如果藝術課程只是學校緊張功課之外提供給兒童的一種有趣的或好玩的娛樂的東西,那么,布勞迪就認為在學校的課程中就不會有藝術這門課程的位置。每個兒童都能夠從一書中獲取許多美好的經歷。兒童的大腦是一塊白板,是要等待接受老師的灌輸嗎?有沒有不同的學習教育的方式?是被動的接受,還是主動的去探索會更有效?
一、早期哲學思想對兒童教育的影響
1. 十八世紀的一位哲學家讓—雅克·盧梭,他的哲學思想就曾影響過早期的兒童教育。“教育的自然福音”是盧梭在《愛彌兒》中所體現的對教育的觀念,深深的影響了現代的教育理論。他在書中嘗試著描述一個教育體系,描寫了愛彌兒和他的家庭教師的故事,以說明如何教育出一個理想的公民。他強調書面知識的重要性,提倡教育要順應兒童的興趣愛好,建議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應與每天的日常生活相關。兒童就是兒童,盧梭還提出讓兒童在自發的活動中去學習,他認為兒童天生便是學習者。
還有許多的教育家,強調學習者要主動參與到周圍的社會中去,要動手操作各種實物。
2. 美國的哲學家約翰·杜威被看做是“進步教育之父”,在20世紀初期的教育史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小時候上藝術課的時候,課桌都是一行行整齊的擺放在教室里,死記硬背是學校標準的教學模式。杜威特別關注學習者與周圍環境以及與他們所生活的這個社會之間的關系。他認為教育是有連續性的,把教育看作是經驗再創造的繼續。他在著名的教育著作《民主與教育》中明確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個人能夠繼續自己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歷程以外,去尋找別的目的,把教育做這個別的目的的附屬物。他要人們不要因養成社會效率而抹殺兒童青年的天性······教育歷程的本身也是發展個體稟賦的圓滿結果,教育的目標只是作為導向和指引的。基于對教育者本身的重視,杜威反對傳統的灌輸式的教育方式,他指出”以為只要是眼睛常常望著課本,使兒童常常聽著老師的話,就是求得完善知識的秘訣嗎?”他認為灌輸式教育方法不是真正的教育,因為“教育即成長”;成長的第一條件,是未長成的狀態······“未”字是一種積極的情境,并不是僅僅虛無或匱乏的意思。”他肯定了這種未長成的狀態是充滿能動性和潛能的,不是一味的灌輸就能使之充分發展。
二、兒童在藝術發展中的階段
兒童創作和理解藝術的能力適合他們在生活中的認知、情感、社交、身體等方面變化的同步發展,兒童在這幾個發展階段的進步是發展心里領域最重要的內容。為了順應兒童的發展特征,應把學校的學習環境搞得更適宜一些,如:在教室里安排一些學習活動區,讓幾個兒童在那兒創作、學習。
兒童藝術繪畫發展大致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動手操作階段(2~5歲);第二階段,符號創造階段(6~9歲);前青春期階段(10~13歲)。這三個階段中藝術發展有著巨大的差異。當兒童受到教育,對成人藝術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后,他們藝術作品中的一些特征就會改變。教育會改變兒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因此對老師在道德和倫理上的高要求將確保他們給兒童生活中帶來的變化是正面的、可行的,并具有較強的生命力。發展心理學家經過研究認為兒童心理的發展存在一個關鍵期,這是個體早期生命中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此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則對之影響很小后沒有影響。
第一階段是兒童動手操作材料階段。孩子開始探索重復制作,他們能夠畫出一個完整的圓形,并隨心所欲的重復這個形狀,表面上看去好像是很隨意的方式在操作,但不久,操作變得極其有序,知道他們對自己所做的標記給出一個名稱為止,當兒童創造了這些標記圖案和組合,并不斷的將他們重復使用時,隨意的操作就變得更加有控制。兒童用各種線條做標記,如垂直線、水平線、對角線、曲線、波浪線和鋸齒線等,兒童一旦有了概念,就會在許多情況下用草圖形式表現出來,并在草圖上留下部分空間,等有了其他新的概念時再加進去。藝術創作的最初階段就是這里所說的“動手操作階段”。“操作”,這個詞指的是兒童運用新材料進行初步藝術探索和實驗的一個整體階段,這些新材料包括泥土、積木、金屬、化纖等。當兒童用這些材料做實驗并獲得經驗后,他們在動手操作階段中就會有所進步。
第二階段是符號創造階段。早期的符號用心理學家魯道夫·安海姆的話說,是沒有什么差別的,他只是供兒童用來代表各種事物。有了涂鴉的基礎,孩子才形成了這種圖解符號。最初的簡單符號可能代表的只是兒童的任意選擇,但當他們制造符號的能力提高后,就會創造更為復雜的繪畫符號。我們得承認兒童的符號不是這個世界的復制品,兒童使用的材料會影響他們的符號制造。換句話說,就是兒童在這個階段畫他們所知道的,而不是畫他們所看到的。
第三個階段是前青春期階段。這一階段發生的身體、心理和社交上的變化時,前青春期的兒童與符號創造階段的幼兒會產生分離。雖然前青春期的兒童仍然天然地好奇和富有創造力,但他們學會了更加謹慎。當兒童在概念上變得更加復雜,對青少年的世界更加了解時,那些使前青春期的兒童感興趣的話題會在這些年間大幅度的擴展。這個時期的兒童除了有可能進行涂鴉外,即興的繪畫實際上已經消失了。在這一階段兒童更愿意接受各種藝術創作形式的教學,他們想知道藝術家是如何處理大小、遠近、重疊等的布局關系,以及表示空間的線條的結構問題等等。
三、兒童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藝術創作對兒童的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全面發展都會起到非常有意的作用。藝術能為兒童提供發展他們內在創造力的手段,同時,還能將他們的情感、社交和審美自我融入其中。所有的兒童既有創造力,也有藝術鑒賞力,而創造力和藝術鑒賞力是通過藝術教育培養出來的。對于兒童來說,藝術是一種手段,用他們所有的感官進行學習和表達,藝術創作會增強兒童對外界世界的敏感度,是用藝術特有的方式提供了一種表達情感和形象思維狀態的手段。
參考文獻:
[1]滕守堯.兒童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易曉明.尋找失落的藝術精神:兒童藝術教育的人文化建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陳世秀.神奇的兒童藝術教育:用藝術點燃孩子成功的火焰[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4]楊吉華.兒童藝術教育實例精選》[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5]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組編.全國優秀幼兒藝術教育活動課例評析[M].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6] (斯洛文尼亞) 阿萊斯·艾爾雅維茨,劉悅笛, 許中云譯.全球化的美學與藝術?[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7](英)舍勒肯斯,王柯平,高艷萍,魏怡譯.美學與道德[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8]馮惠燕.幼兒園綜合藝術教育探索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