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從平面設計中的招貼廣告和標志設計兩個方向。來來探討我國平面設計中如何融入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在中國現代設計中充滿了受西方影響的視覺語言。\"國際化\"視覺符號的泛濫與\"本文化\"視覺語言\"失語\"現象非常突出。當設計失去了民族個性時,不僅達到\"世界水平\"的目標無法實現,實際上也正在邁向衰敗的道路。真正的\"中國設計\"應該是發現一種幾根至于我們民族的本土又對整個當代設計有意義的東西。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現代平面設計 中國設計
一、平面設計中的傳統文化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以悠久的歷史、豐富多樣的形式和輝煌的成就在世界舞臺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當代中國設計應當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人們更多地發現中國設計之美和傳統文化之類。在當今藝術文化較為活躍、對外合作與交流也較為頻繁的時期,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既顯示出獨特的歷史特征和民族氣質,又流露出當代精神與世界性的親和力,并對當代中國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中國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源遠流長的文化知識,傳統文化元素自然也包很廣,如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京劇臉譜、皮影、中國漆器、漢代竹簡、甲骨文、剪紙、風箏、如意紋、祥云圖案、中國織繡、鳳眼、彩陶、中國瓷器、紫砂壺、國畫、敦煌壁畫、石獅、唐裝、筷子、漢子、金元寶、如意、八卦等。而在我國有著這么深厚的文化背景下,設計師從中獲取的設計源泉也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從近幾年的設計界中國風應用趨勢來看,已經從最初的瘋狂趨向了冷靜,說明國內的設計人員進行了理智思考,讓著中國風的東西更多的出現在世界范圍內。
2、傳統文化對平面設計的影響
2008年北京理想設計公司的申奧標志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范例,整個標志造型沒有對傳統文化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運用了中國特有的介于“似與不似”之間的寫意手法.恰到好處地傳遞出傳統民間工藝品的“中國結”和“運動員”兩個意象。圖案如行云流水,和諧生動,充滿運動感,象征世界人民團結、協作、交流、發展,攜手共創新世紀:表達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的精神。一種藝術形式的產生及被容納,需要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習俗、倫理道德、審美習慣等,構成潛在的深層文化結構,深鎖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調節和制約著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介入。當然,我們也在不斷受到外來文化設計思想的沖擊,同樣從中受益匪淺。但我相信,在這種世界規模的文化交流和競爭中,凡是我們民族特有的長處,決不會喪失,只會發揚光大,且有助于發展真正的“中國設計”。
二、平面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
(1)從圖像及繪畫藝術上挖掘。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在經過漫長的歷史凝練后,逐步形成各種具有典型內涵的圖形和紋飾。畫家們在創作過程中追求自然中的情趣美,將文學藝術中更深層次的美、意境的表現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去,使繪畫作品顯示出更深的內涵和更悠遠的意境,因此,平面設計與中國的傳統繪畫藝術必將產生新的火花。
(2)對傳統工藝美術的挖掘。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發展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到殷商時期的青銅。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其獨特的藝術構造、豐富的表現形式、鮮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生活的直接性以及藝術風格的多樣性,對現代平面設計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3)對中國民族文化的挖掘。發揚民族文化是我國當代設計藝術走向世界的根本途徑。在學習外來文化的同時,我們的設計藝術工作者應以繼承為根本,超越為導向,努力從民族文化遺產中激發靈感,生升華傳統資源,是我國的平面設計作品能夠更好的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和藝術特色。
總之,現代平面設計發展至今,西方所謂的“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已不能為現代平面設計提供沃土,當代平面設計師已經開始從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形式美的角度去尋找可用的平面設計元素。相對于外國設計師來說,中國設計師似乎更愿意從書畫藝術所蘊藏的中國文化的深層次意義中去探尋一些設計元素和靈感,去表現純正的本土文化特色。放開世界,現在已是網絡時代,地球也已變成一個村,我們設計作品通過各種現代化的手段廣泛而迅速地傳播,我們的文化交流也就顯得非常的頻繁和有效。只有立足當代。深挖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的設計之路才會越走越寬,才會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張駿.傳統文化對現代平面設計的影響[J].裝飾,2007,1:第111-112頁
[2]張曼娟.平面設計與傳統文化的導入[J].內蒙古藝術,2006
[3]陳蓉.傳統文化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作用》[J].太原科技,2006
[4]賴興才.試論中國畫精神在平面設計中的化用[J].美術大觀.2007,3:第96-97頁
[5]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羽格文化設計傳播工作室.傳統.現代.延伸[J].廣告大觀,2002年5月
[7]劉坤.現代平面設計中傳統吉祥文化研究II[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