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寧夏城市化的發展,產生了大量的失地農民。養老、醫療、就業等諸多方面出現的問題日漸凸顯。失地農民問題能否得到切實解決,影響著寧夏地區這一階段的現代化發展,而且對寧夏長期的現代化、城市化發展有影響,處理好失地農民的增收能促進經濟發展,處理不當則會產生阻礙作用。
關鍵詞:失地農民 增收 社會保障 就業
引言
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由于建設用占地而出現了許多失地農民,因而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失地農民如何增收,是關鍵一環,論文中將對此進行簡要闡述。
一、失地農民的生活現狀分析
1、生活水平出現下降
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土地被征用后農民就失去了自身最基本的的保障。失地農民勞動力轉移、自主創業的意識差,不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進行就業,造成生活上出現困難。除此之外,外部市場的選擇也是造成失地農民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文化素養和勞動技能的限制,市場競爭力低,市場需求少,一部分失地農民因此陷入困境。
2、醫療、養老保障難以解決
“根據《銀川市已征地農轉非人員基本養老保險試行辦法》的相關規定,全部失去土地或人均現有土地0.5畝以下的失地農民,全部轉為城市居民戶口。”根據此辦法,寧夏失地農民辦理了農轉非手續,2007年開始,區政府加大了對于失地農民養老、醫療等問題的投入,失地農民的狀況在醫療、養老等諸多方面有所改善。
3、日常開支增多收入相對減少
土地被征用以后,失地農民的日常開支明顯增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食品開支加大。以往,農民的糧食、蔬菜等食品可以自己生產,土地被征用后要現金購入;二、由房屋引起的開支增多。以前農民居住自建房,被征用后部分搬入樓房,使失地農民日常開銷中增加取暖、水、電、物業等費用的開支,使其可利用性財產減少,降低了生活水平。
4、實現再就業困難
在我國,大部分農民的知識、文化、技能較低,決定了農民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低,市場需求小,市場選擇的可能性小。農民在失去土地后上崗困難,農民“失地又失業”。現實中存在大量實例:農民失去土地后,找不到合適的崗位,出入網吧、麻將館、酒吧等場所。長此以往,不但會對其家庭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對國家及社區穩定也會帶來不穩定因素。所以,當務之急不僅是發展城市化、征集土地,也要做好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安排。
5、安置補償費用低
現階段,征地賠償安置款沒有具體的規定,給付給農民的要遠遠低于市場價格,而且不少地方政府的拖欠、挪用、占用農民土地安置賠償款現象嚴重。有些地區,農民沒有及時得到安置賠償款,得到的是一紙白條,這對于失去土地又沒有其他經濟收入的部分農民來說,會造成他們生活上的困難。
二、失地農民收入偏低的原因
1、收入來源的轉變和傳統意識的相互矛盾
農民長期以土地為主要生活來源,造成了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土地被征用之后,農民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但是仍然沒有形成一種脫離土地就業、自主創業的思想。
2、市場經濟條件下失地農民的邊緣化
而在市場運作中,對人才的技能、知識、素質的要求大大提高,這就造成了失地農民被邊緣化。針對這一現狀,各級政府對失地農民進行培訓,但目前培訓卻不盡人意,表現在:多部門主管,管理權限分散,難以形成合力;缺少針對性培訓,培訓主觀性大;培訓帶有一次性特征,時間短、內容單一,對系統提高農民科技文化、勞動技能等綜合素質效果差;財政補貼培訓資金不能及時、足額到位等。
3、對未來缺乏長久打算
對失地農民的補償一般采取貨幣一次付清的方式。一部分農民由于缺乏計劃性,得到巨額的補償款后,多用于置房、購車等,對未來生活沒有規劃,甚至有些農民在得到補償款后大量購買奢侈品、打麻將揮霍,在補償款用完后,雖然有房有車,但生活水平必將逐年下降,成為有房有車的窮人。
4、生活開支加大
農民在失去土地之前,食品、住房所用開支較少。吃自家產的糧食、蔬菜、瓜果等農副產品,住自建房,開支較少。在土地被征用后,買糧、購菜,采暖、物業等費用加大了其生活開支。
5、缺乏新的就業理念
要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就其自身而言要轉變就業觀念。一部分失地農民對于苦、臟、累的工作、工資少于800元的工作不屑一顧,對于政府提供的許多技能培訓采取無所謂的態度。部分存在著“政府發展占了我們的地,政府就得負責”的思想,不愿意自力更生、尋求出路,甚至存在著“等、靠、要”的消極應對思想,加大了就業的難度。
三、對于失地農民增收的對策
失地農民的增收是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重中之重,關于如何保證失地農民的收入的增加,有如下對策:
(一)提高失地農民征地安置補償款
失地農民的安置補償款大多遠遠低于市場價格。在寧夏吳忠市利通區的安置補償款發放調查中,用于城區建設的土地每畝20000元,城郊用于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用地每畝5000元,對于距離城市較遠的農村征地費用則根據距離分類,一般更低。可以看出,價格最高的為20000元每畝。城區或城郊失地農民在失去土地得到補償款后可以選擇的進城務工,而對于距離城區較遠的農民極為不利。所以,在處理農民的安置賠償款時,各級政府應加大監管力度,提高農民安置賠償款,盡力做到讓農民未來的生活不受影響。
(二)政府牽頭促進就業
1、失地農民勞動就業中介機構
在失地農民中,有一部分技術水平高、管理能力強的人才,但是,由于用人單位與失地農民之間信息不暢通,導致用人單位無人來干,失地農民無活可干。解決它的最好辦法就是成立專門的勞動就業中介機構,建立失地農民求職檔案庫,專門為想要求職的失地農民服務,把用人單位的招工信息第一時間發送給需要的失地農民。
2、就業培訓及勞動力轉移
失地農民的生計將如何解決?這就要求各政府部門在處理、解決失地農民問題是做好失地農民的安置和勞動力轉移工作。在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失地農民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為年齡段18—30歲的青壯年人群,沒有什么就業和求職經驗,對于崗位的要求普遍較高,可對他們進行例如修車、電焊、電腦等技能培訓,在培訓后可由政府組織其進行勞動輸出。第二種是年齡處于30—45歲之間的群體,在寧夏,這一年齡段的人群大多知識文化水平、技能水平普遍較低,在學習或接收知識方面不如年輕人,針對他們可選擇專業化較低、容易學會的技能進行培訓。如:銀川市從2005年起,每年安排300萬元的專項資金,支持失地農民就業、技能培訓。通過職業技能鑒定,取得《國家職業技能資格證書》者,經勞動保障部門認定,給予60%的培訓費補貼;對參加短期技能培訓且取得勞動就業部門認可的技能結業證書者,酌情補貼培訓費。另外,對承擔失地農民定向技能培訓的學校、中介組織和企業,由各級政府按其承擔的培訓任務量和失地農民就業情況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從寧夏全區看,自2005年9月份起,對通過專業技術學習在自治區內各類職業中學取得畢業證書的失地農民,經認定,補助50%的學費,補助資金由市、縣區財政各承擔50%。
3、鼓勵農民自主創業
在失地農民中,不乏管理才能出眾的人,在針對這部分失地農民,政府要引導和教育其轉變觀念,確立自謀職業、競爭就業的新意識,對具備條件的失地農民,在引導其利用征地補償金和自有資金自主創業的同時,可通過小額貸款、稅收優惠等多種扶持政策,把創業或自我雇傭作為一項重要的就業目標來實施,提高失地農民從事個體私營經濟的積極性和成功率。以吳忠市利通區為例,在失地農民自主創業時,可享受優惠三年免除工商管理費用,這激勵了失地農民自主創業的積極性,解決了一部分失地農民的就業難題,使其收入增加。
(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失地農民老有所依
1、 建立和完善養老保障體系
古往今來,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實行的是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以子女為主要的依靠對象,以土地為核心的保障,這種模式存在著一定的社會風險,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因此,要將失地農民納入城市居民的養老保障體系中,設計一個與城市居民相對接近、便于今后與城鎮社保體系相銜接的操作方案,先養老保險,后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
在寧夏吳忠利通區采取“三個一點”的辦法,即“政府出一點、集體補一點、個人繳一點”籌集資金。其中政府出資部分不低于保障資金總額的30%,從土地出讓金收入中列支;集體承擔部分不低于40%,從土地補償費中列支;個人承擔部分從征地安置補助費中抵交。同時,按照資金總額的一定比例,在土地出讓金中提取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風險準備金,以應付未來的支付風險。另外,政府采取購買就業崗位的方式,將失業保險金用于安置進城農民的企業的工資補助,并免費為企業培訓這些新員工,對安置進城農民的企業,實行稅收優惠,全部或部分免除其應繳納的社會保險費。
2、建立農村醫療保險體系
失地農民“小病不去看,大病看不起”的現象普遍。對此寧夏在吳忠、固原兩市進行農村醫療保險試點工作,進而向全區推廣,籌資標準分別為每人每年280元和220元,個人繳納分別為200元和140元,政府補助80元;屬于低保對象或重度殘疾的學生兒童個人不繳費,政府全額補助,城鎮居民醫保最高支付限額分別為兩萬元和1.5萬元,大額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分別為8萬元和8.5萬元。
3、為失地農民提供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失地農民土地被征用,就變成了一個既非農民又非城市居民的弱勢邊緣群體,在現行實施的低保范圍之外。因此,不論從哪一個角度出發,政府都應保證失地農民的最低生活水平。屬于貧困戶、貧困者,生活在當地最低生活水平以下者,應進入低保范圍,享受低保待遇。
(四)法律援助保證失地農民的利益不受侵害
失地農民由于文化知識水平較低,法律知識欠缺,往往處于被動的地位,在權利受到侵害時不知如何維護,不能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失地農民因欠缺法律知識而導致的事件,不僅對自身產生影響,對整個社會也會造成不良影響。例如在征地過程中,在安置補償款的問題上就存在分歧,導致上訪事件屢見不鮮,甚至出現極端的做法。另外,失地農民在外出務工時,不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正當合法權益,未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因此,未得到用人單位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相應的保障。所以,各級政府乃至全社會都有責任對失地農民提供法律上的援助。
(五)幫助擁有部分土地的失地農民發展特色產業
對于部分擁有少量土地的失地農民,政府可以指導其發展特色農業產品。例如枸杞,我區被稱為枸杞之鄉,銷量占全國銷量的一半;賀蘭山東麓被譽為“東方的波爾多”,是釀酒葡萄種植的最佳適宜區之一;黃灌區的優質大米具有粒圓、色潔、油潤、味香四大特點,是著名的“塞上江南”、“魚米之鄉”。寧南山區的馬鈴薯,栽培歷史悠久,是天然的綠色食品。政府可以通過不同地區的特色鼓勵那部分農民發展特色農業,增加收入。
另外,寧夏的清真牛羊肉、乳制品和毛皮制品得天獨厚,深受歡迎。“寧夏灘羊”是寧夏特有種質資源,肉質鮮美、毛皮是優質裘皮。政府可以鼓勵失地農民從事特色養殖業或發展牛羊肉加工、皮毛加工和銷售等工作。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失地農民為城市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農民失去了土地換回來城市的發展。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失地農民不論是在征地過程中還是在失地后的勞動就業中都處于十分被動的地位。近年來,失地農民問題日漸凸顯。所以,政府有必要加大對失地農民問題的關注,盡快解決失地農民在生活、養老、醫療、就業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假如讓農民“失地又失業”,不僅對失地農民自身造成影響,對我們的社會也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馬明.關于提高寧夏農民收入水平的思考[M].中國經貿導刊,2005(3):24-25.
[2]姚巨才.寧夏失地農民調查[M].農村財政與財務,2005(11):11-12.
[3]魏淑清.寧夏農民增收趨勢的實證分析與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33)10904-10905,10907.
[4]唐愛玲.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調研與思考[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8,8(5).
[5]范建榮.銀川失地農民現狀的調查與思考[M].寧夏社會科學,2008(2):61-66.
[6]王慧博.失地農民可持續生計問題分析[M].寧夏社會科學,2008(5):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