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教學中經常用的基本訓練方式是朗讀。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把指導學生朗讀貫穿在全部教學的過程中,把朗讀切實抓起來,使朗讀更好地為語言教學服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朗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習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朗讀,是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轉換為有聲語言的過程,是一種眼、口、耳、腦協同作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朗讀是一種最重要最經常的訓練。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朗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著其語文能力。如何通過加強朗讀訓練,切實有效地優化閱讀教學,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益,是一個需要在理論上、實踐上著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朗讀訓練的功能
(一)朗讀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發展學生的語言。語言是一種由語音、詞匯、語法構成的復雜系統,學生要掌握語言,必須將這些因素“內化”。朗讀形成的信號刺激強度,遠遠超過學生默讀、教師講解等。朗讀可以更加有效地把書面語言系統“內化”在大腦之中,逐漸建構、完善一個處理語言的“格式塔”,從而把語言學習過程變成語言習得過程。
(二)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此外,課文是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的,學生僅憑默讀和教師的講解固然也能對課文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輔之以朗讀這一重要的聲音因素,使幾種器官并用,就可以通過語音的停頓、輕重、抑揚、急緩等,把書面上無法用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現出來,這樣也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
二、在閱讀教學中提高朗讀能力
低年級的學生模仿能力強,借助兒童的這一優點,在指導朗讀的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把指導學生朗讀貫穿在全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低年級學生學習朗讀是學習語文的開始階段,他們年幼少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讀對于兒童來說很難,這就需要教師正確地、耐心地指導、范讀,教給他們讀的方法,逐步培養他們的朗讀能力,為他們到高年級的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低年級的學生在這一學習時期需要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吃透教材,把握重點。
教師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朗讀訓練的重點,弄清每句話的速度、語調、感情色彩。這樣,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才能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便于指導。
(二)指導朗讀、講究方法。
(1)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朗讀訓練時,應先從整體入手,自己試讀課文,體會文章的內容,所表達的意思,再根據課文的特點,有目的的具體指導某一段,某一句,然后再整體朗讀。這樣訓練有利于培養朗讀能力,體現循序漸進的過程。
(2)分層訓練,朗讀到位。
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可分為三個層次訓練。
A、第一層:“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老師利用語言描述,引導看圖,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帶學生進入情境:“小朋友,下雪天多美啊!你們喜歡下雪天嗎?下雪了,你們會怎么說?”學生爭相發言后,再讓學生用“高興”的心情讀這幾句話,這樣就很自然地指導了朗讀。
B、第二層:“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這一層引導學生看圖說話,體會美感,通過“楓葉”、“月牙”等詞一重一輕語調的變化,練習朗讀,看誰能讀出美感。
C、第三層:“青蛙為什么沒參加?它躲在洞里睡著啦。”這一層,采取問答式練習朗讀,分別進行同位、師生、男女生問答練習。
(3)適時范讀,巧點迷津。
教師要把握范讀時機,選一句話,先讓學生體會,適時講解后,再讓學生練讀。正當他們想讀好,而又讀不出那種感覺時,這時教師說:“看我讀。”學生就會豁然開朗,達到預期的朗讀效果。
(4)形式多樣,富有情趣。
低年級的兒童,年齡小,模仿性強,愛表現自己,教師要針對這些特點’,按課文的內容,變換形成,讓學生多讀,并且都參與,培養他們的朗讀興趣。可采用指名讀、開火車讀、對答讀、齊讀、分角色讀等。
(5)以讀助思,以思助讀。
學生在正確、流利地讀好課文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需要靜下心來想一想,在這個階段默讀比較合適,因為默讀不出聲音,全班同學互不干擾,有利于注意力集中,便于思考,這樣邊讀邊思,才能達到讀懂課文,理解課文的目的,低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差,教師要給予指導和幫助,使學生掌握默讀的方法。首先一句一句地讀,讀懂每句話的意思,然后再把幾句話連起來綜合理解,遇到不懂的及時問。這樣邊讀、邊思、邊問,以讀助思,以思促讀,讀思結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提高學生的理解、思維能力。
再如《月光曲》最后一段寫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這句話中“陶醉”一詞是新詞,又是全文的中心詞。陶醉這個詞是什么意思?老師先讓學生查字典找出陶醉是完全進入、沉浸在……之中,然后把詞放到語言環境中,讓學生朗讀有關語言,體會其中意思。老師問:“陶醉在課文中是什么意思?”學生答:“兄妹倆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樂聲中,到了入迷的程度。”老師問:“兄妹倆為什么會陶醉呢?”回答這個問題要聯系前文,學生經過思考后,紛紛回答:“兄妹倆第一次聽到了《月光曲》,他們完全進入到了月光下波光粼粼這個之中,都人了迷。”
“貝多芬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又為他們創作了《月光曲》,他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他們不僅沉浸在音樂聲中,而且陶醉在歡樂與幸福之中。”
根據學生的回答,讓他們再看書上的彩色插圖,聽著《月光曲》的錄音,跟著錄音朗讀,這時學生不僅了解了陶醉一詞的意思,而且得到了立體形象。不僅知道了陶醉的原因,而且體會到了陶醉時的感情。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朗讀訓練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因此,必須高度重視朗讀訓練,要把朗讀切實抓起來,使朗讀更好地為語言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