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讀圖時代\"的新聞照片以其強大的信息量優勢和對事件強大的說服力,使得無論是新聞人還是廣大讀者無不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新聞照片上。但同時,對照片盲目使用造成了新聞報道在照片使用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呼吁解決這類問題呼聲要求新聞人在堅持客觀真實性的基礎上,重新重視\"圖文并重,兩翼齊飛\"的報道思想的重要性。
關鍵詞:新聞照片 平面媒體 信息量 優劣狀況
一、前言
有論者提出,對報紙媒體而言,1982年《今日美國》的創刊可以說正式宣告了“讀圖時代”的到來。而在當時,我國報紙仍舊推崇 “內容為王”的傳統辦報理念。1990年8月 “銀川會議”之后,報人的辦報理念從此開始發生轉化,新聞攝影的主體性得以發揮,報紙形象化在中國真正形成潮流。這次會議提出了著名的“圖文并重、兩翼齊飛”的方針,得到普遍的熱烈響應。
美國傳播學者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講到:“我們的文化正處于以文字為中心向以形象為中心轉換的過程中。”[1]這一“轉換”在當今的報紙媒體上展現得淋漓盡致。顯而易見,新聞圖片無疑是這場戲的主角。
作為一種獨立傳播新聞的報道樣式,新聞照片以其獨特的形象性向受眾傳達著豐富的不同于文字內容的視覺信息,使得新聞的現場感大大增強,同時也大大拉近了讀者與新聞事件的距離,增強了報紙的說服力、沖擊力和感染力,吸引了讀者的目光。
在為報社帶來越來越大的發行量的同時,新聞照片的強大優勢總會使得某些新聞人出于某種不正當目的誤用、濫用,給讀者帶來了大量的垃圾、有害信息。這是報紙媒體責任感的缺失,更是對廣大讀者的不負責。規范新聞照片在報紙媒體中的信息傳播行為,已勢在必行。
二、新聞照片強大的信息傳播優勢及其局限性
(一)優勢
與單純的文字稿件相比,新聞照片的傳播優勢愈加凸現出來。它集新聞性、真實性、時代性、思想性、形象性于一身,能將新聞主體的情感濃縮在畫面之中,給人以簡潔震撼的效果,有“一圖勝千言”之效。具體說來:
1.快速而直觀地給讀者傳達豐富的新聞信息,真實而有效
簡單的一張新聞圖片,就能形象直觀地向讀者傳達一個或幾個新聞要素,達到“一圖勝千言”的效果。同時,正是新聞照片的視覺語言特性,能夠最先吸引讀者的閱讀眼球,也便最快地將主要的新聞信息傳達給讀者。例如杭州日報記者陳慶港的攝影作品《走出北川》(為打印方便,作者對照片亮度和對比度略作調整),這幅照片是第52屆荷賽獎突發事件類單幅金獎作品。從畫面中,讀者可以清楚得獲得全部的五個新聞要素。
2.新聞照片作為視覺語言,可以不受讀者不同語言的局限,為全人類所共享
當信息以文字形式向外界傳播時,本身就決定了它面向的讀者僅僅局限在本民族的語言地域之內。這種局限性使得媒體在爭取海外市場時,必須改變文字形式以保證海外讀者最基本的閱讀可能性。
作為獨特的視覺語言,新聞照片把新聞信息轉化為特定的視覺產品,跨越地界,超越時空,平等地把新聞信息展現給地球上的每一位讀者。它是人類文化傳播中都能讀懂的一種共同語言。正如著名報人戈公振在建議創辦《申報》攝影附刊的意見書中所說:“圖畫為新聞之最真實者,不待思考研究,能直接印入腦筋,而引起其愛美之感,且無老幼,無中外,均能一目了然,無文字深淺、程度高下之障礙。”
3.新聞照片再現新聞現場的時空意義,能給讀者強烈的真實感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必須真實,這是新聞工作的第一準則。新聞照片具有客觀紀實的特征。在對一則新聞事件進行信息編碼過程中,一張來自事件現場的新聞照片比長篇的文字敘述更能使讀者感受到時間的真實感,尤其是那些揭示性深、感染力強、新聞價值高的照片,讀者更易于接受,從而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這就要求報紙的版面編輯具有選擇最佳新聞照片的能力。
4.一張好的新聞照片能將視覺形象表現得更富沖擊力和感染力
當文字語言表現一個視覺形象顯得蒼白乏力時,一張優秀的新聞照片便能立竿見影地賦予這一視覺形象強烈的沖擊力和感染力,這是由新聞照片形象直觀的特性決定的。這也正是新聞照片能比文字報道更快地傳遞更多的新聞信息的原因所在。
新聞必須致力于消除讀者的不確定性。正是由于新聞照片所賦予視覺形象的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才使得報紙媒體順利地將新聞信息真實而有效地傳達給讀者,增強了報紙信息傳播的信服力,從而彌補報紙在與廣播、電視等異質媒體競爭過程中的劣勢。至今,仍有許多人清楚地記得那些令人震撼的新聞照片。例如在“9.11”事件的報道中,世貿大廈被撞擊而倒塌那一瞬間的照片顯示出極強的視覺沖擊,這是文字描述所難以企及的瞬間表達能力。
(二)局限性及相關問題
1.局限性
新聞照片是對于新聞事件某一瞬間的片段式的記憶,它能夠將真實現場形象地超越時空,展現給讀者。但也正是由于它的這種瞬間形象的特點,決定了它所傳達的信息的不連貫性。
特倫斯·莫蘭認為,在一個本身結構就是偏向圖像和片段的媒介里,我們注定要喪失歷史的視角。他說,沒有了連續性和語境,“零星破碎的信息無法匯聚成一個連貫而充滿智慧的整體”。[2]與此同時,片段式的新聞照片的不連貫性很容易誘發失實報道、讀者理解偏差等多種負面效果。這就是要求報紙的版面編輯合理選擇照片的同時,一定要處理好文字版面與照片版面的關系,做到圖文互動,從而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2.當今我們面對的問題
什么樣的照片才是適合刊登的好照片?對于這個問題,美國著名圖片編輯、《棕櫚海灘報》副總編馬克·艾德爾有這樣的觀點:好的照片能穿透事物的表面現象,把讀者帶到所報道事件的背后,能在情感上更深地打動讀者,讓讀者在對照片有更強烈的感應的同時,又接受了豐富的信息,能讓讀者感到也在現場,而不僅僅是在看照片,或者是通過照片觀察事物。[3]然而,并不是每一家報紙都能刊載出適合刊登的照片。這樣,新聞照片總會有意無意地觸及到一些倫理問題。
(1)新聞照片同樣必須堅持真實性原則——拒絕失實
在讀者看來,形象而直觀的新聞照片無疑是最真實的。這也正是新聞照片相比文字報道而言的可貴之處。但是近年來,新聞照片超越真實底線的失實現象卻時有發生。法國新聞學者莫列爾在《報刊的精神作用》一書中指出:“讀者應當有權完整而公開地了解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這種思想是信息報紙的理論基礎。”因此,新聞照片要同文字報道一樣,堅守真實性原則,切實對自己的受眾負起責任。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工作者須堅持發揚實事求是的作風,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加強調查研究,報實情,講真話,不得弄虛作假,不得為追求轟動效應而捏造、歪曲事實。
報刊賣的不是紙張,而是信息和報刊的公信力。
失實便是失信。讀者不能容忍手中花錢買來的報紙在向自己傳達的是假照片、假消息,這是一種欺騙。當然,如今的各個報紙也越來越注重維護自身的良好信譽,努力在讀者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傳媒形象。他們不容許手下的記者拿擺拍或電腦合成的假照片交給編輯,因為他們知道,報刊的公信力是保護固定讀者和爭取潛在讀者的“金鑰匙”,是一份報紙生存下去的制勝法寶。
(2)新聞照片的倫理問題——拒絕傷害
首先,給個人或群體帶來精神或名譽上的侵害。
《國際新聞道德信條》(草案)第四條中有這樣一句話:“個人的名譽應予以尊重,有關個人私生活的消息與評論,可能損及個人名譽時,并非有助于公共利益,而僅僅是迎合公眾好奇心理者,則不應該發表。”而事實上,一些報刊只顧一味地追求公眾眼球或迎合讀者的獵奇心理,公然刊登一些侵犯個人隱私權、肖像權的照片。尤其是一些娛樂版面的新聞大肆刊一些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的明星的生活照、私密照,以此吸引公眾注意,追求新聞賣點。這不僅侵犯了公民的個人權利,也給受害者在精神上造成了傷害。
其次,違背人類基本的倫理規范。
清水幾太郎認為,現代社會是一個“拷貝支配”的社會,而且這種“拷貝的支配”也會轉化為“心理的暴力”。他認為媒體為追求利潤,“往往會提供滿足最廣泛的普遍興趣的‘拷貝’。……說到底無非就是與性愛、犯罪、沖突、獵奇等有關的本能興趣。”[4]
新聞媒體,尤其是報紙媒體,必須對其受眾負責。廣大報紙媒體必須堅持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并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為讀者提供健康的、符合真善美標準的信息,拒絕刊登的照片涉及色情、兇殺、暴力、迷信、愚昧及其他格調低劣、有害人們身心健康的內容。
再次,傷害其他民族人民的民族感情,甚至侵犯他國“主權”。
在《論攝影》一書的作者桑塔格看來,攝影不僅僅是審美,更是記錄世界、評價世界的方式。作為一種重要的獨立新聞手段,新聞照片同樣是新聞工作者客觀報道新聞事件以及“評價世界”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讀者開始關注國際新聞的報道,而事實是,不同意識形態下的新聞媒體的價值取向相應地也各不不同,他們要站在本民族的立場之上報道某些國際性新聞。因此,不時有媒體被指其報道傷害了他國人民的民族感情,更甚者觸及“主權” 禁區。
《國際新聞道德信條》(草案)中第四條指出:“描述及評論另外一個國家事件的人,有責任獲得有關這個國家的必需知識,確保自己做出正確公正的報道和評論。”言外之意,只有新聞工作者充分挖掘新聞信息,深入實地考察研究,站在全人類的立場之上公正地觀察思考,才能避免提供給讀者的信息出現失實而傷害別國人民的感情。
(3)在報紙版面中新聞照片對文字版面的沖擊——拒絕媚俗
如果傳遞的方式改變了,傳遞的信息就極有可能也不一樣。[5]
英國現代美術史學家貢布里希曾說:“我們的時代是一個視覺的時代,我們從早到晚都受到圖片的侵襲。”如今的時代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在《娛樂至死》這本書中,尼爾·波茲曼提到:“真正發生的,是公眾已經適應了沒有連貫性的世界,并且已經被娛樂的麻木不仁了。”[6]他認為“沉醉于現代科技帶來的種種娛樂消遣中”的公眾,“對于自相矛盾 這種東西早已失去了感知能力”。
《華盛頓郵報》著名記者唐納德·小唐尼和羅伯特·G·凱澤,在9.11之后推出了新著《美國人和他們的新聞》。作者在書中對過去十多年來美國媒體出現的新聞價值的變化充滿了憂慮,特別是“新聞被當作娛樂,娛樂被當作新聞”。本書認為,媒體過度媚俗和追求利潤稀釋了二百多年來形成的嚴肅新聞至上的優良傳統和主流媒體引以為傲的社會責任感。這一斷語用在如今我國的某些媒體,尤其是處在改革進程中的報紙媒體可謂一針見血。毫不夸張地說,以都市報為典型的我國報業體系中出現的媚俗化傾向不僅聳人聽聞地放大了新聞圖片的信息傳播功能、弱化了文字的報道效果,更重要的是對他們手中的傳播資源的極大浪費。
三、小結
新聞照片是新聞報道的一種獨立形式。對于處在“讀圖時代”的報紙媒體,新聞照片擁有強大的信息量優勢。它同樣具備新聞所共有的基本要素,還以其不可替代的典型瞬間特征,來與其它視圖媒介相抗衡。正是這種靜止的凝固的典型瞬間,可以讓受眾反復回味,它所具有的視覺沖擊力和吸引力,恰是文字表達方式很難達到的,也順應了“讀圖時代”人們的欣賞方式和習慣的變化。
同時,需要警醒報人的是,報刊采用提升新聞照片版面空間的方式實現自身的大眾化、平民化,本身并無過錯。但必須警惕一味地為吸引眼球而產生的媚俗化傾向,從而使報刊風格流于庸俗。
“圖文并重、兩翼齊飛”的方針盡管是在20年前提出來的,但對于當前的報業發展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新聞照片與文字報道,并非是對立矛盾的兩方面。相反,二者是互益共進的,他們辯證地統一于整個新聞報道過程中,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2][5][6]尼爾·波茲曼,章艷譯.娛樂至死[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3]劉海濤、劉曉燕.世界名報頭版設計創意解讀[M],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版:151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