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武術套路教學中學生常見損傷原因進行了分析,針對這些具體情況,提出了相應的預防措施和處理,為保證學生健康訓練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武術套路;運動損傷;預防與處理
1、前言
武術套路運動是一項對速度、爆發力和協調性要求很高的全身性運動。武術已在各個高校體育教學和鍛煉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屬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已成為高校學生普修和體育專業學生專修的主要課程。武術套路運動動作幅度大,難度高,速度快, 難免會出現各種損傷事故, 輕者影響教學訓練,給學生生活、學習帶來不便,重者則致傷致殘。本文結合教學實際,同時查閱了大量文獻,對武術套路教學中學生常見損傷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對策,為改進教學訓練方法,提高運動成績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常見損傷分析
通過對學生的調查、訪問、觀察,可以發現學生在武術訓練期間主要的損傷部位是:腰部損傷、膝關節損傷、踝關節損傷、肌肉拉傷。
2.1.1 腰部損傷
武術套路教學中學生腰部損傷主要為腰肌勞損, 其次是腰肌和韌帶急性損傷。其原因, 與武術套路運動特點有關。大部分武術動作和發力都要依賴腰的巧妙運轉來完成, 其發力順序及特點是“其根在腳, 發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手”。如武術套路中烏龍盤打、輪臂砸拳、旋子、刷腰等動作都與腰腹肌有關,所以在無數次上課的翻、轉、折、疊等武術動作的變化中, 腰部肌肉承受了無數次的牽、扯、扭轉的各種擠壓, 造成局部負荷量過大過重, 造成腰肌勞損。
2.1.2 膝關節損傷
膝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構成,它是人體中結構最復雜、關節最大、杠桿作用最強而最易受傷的關節[1]。武術套路運動中的各種跳躍動作皆是膝關節處于半屈位起跳, 落地也是膝關節彎屈借以緩沖, 另有不少單、雙腿處于半蹲的動作, 如虛步、馬步、弓步、丁字步等。根據膝關節的解剖結構, 膝關節處于半屈位時最不穩定, 加上髕骨集中受力, 所以極易造成髕骨勞損。在武術套路教學中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損傷,特別是對一些初學者來說,又要求做一些半蹲步型和有難度的跳躍動作,這給膝關節帶來過重的負擔量,容易引起側副韌帶扭傷、半月板損傷、髕骨勞損。
2.1.3 踝關節損傷
踝關節損傷發生率同樣較高。踝關節由于內、外側韌帶力量不均衡,且外踝高于內踝,損傷多為外側韌帶損傷。如學生在做跳躍動作時,落地不穩足外翻著地,若踝外側韌帶薄弱,則易造成外側韌帶損傷。
2.1.4 肌肉拉傷
由于肌肉主動的猛烈收縮或被動的過度牽伸,超過了肌肉本身所能承擔的限度,而引起的肌肉組織損傷,稱為肌肉拉傷[1]。武術套路運動中常見的拉傷部位有大腿后肌群、大腿內收肌、腰背肌等。因武術套路運動中部分動作都是以伸拉大腿后肌群的韌帶為主, 如劈叉、跌叉、壓腿、踢腿、搬腿等。這種肌肉拉傷的動作多是在做劈叉或壓腿時用力過猛,急于求成或被動施加壓力, 迫使肌肉拉傷。
2.2 運動損傷的預防
造成武術套路運動損傷的原因有準備活動不充分、局部負荷過大、疲勞、急于求成、場地不良、帶傷訓練、情緒不佳、保護不當等。最大限度地降低運動損傷率, 消除嚴重損傷事故, 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預防。運動損傷是在運動中產生的, 所以預防措施也必須從運動入手[7]。
2.2.1 認真做好準備活動
準備活動的內容和量應根據教學和訓練內容以及學生個體情況和氣候條件而定。準備活動應有針對性,做完一般性準備活動后,應做與該教學課(訓練)主要內容相似的專門性練習——專項準備活動。對運動負擔較大和易傷部位,要特別做好準備活動。武術套路的準備活動與其它運動項目相比有其特殊性。其它運動項目的準備活動以身體感到發熱, 微微發汗為宜,但武術套路的許多動作幅度大大超過日常生理活動的極限,其準備活動應當做得更加充分。活動內容包括一般性準備活動和專項性準備活動兩個方面, 且要搭配合理。
做好準備活動應注意以下幾方面要求:①準備活動的內容與負荷應依據正式活動的內容、個人身體機能狀況、當時的氣象三方面因素而定;②一般的準備活動要做得充分,專項準備活動一定要有針對性,與后面的正式活動要有有機的聯系;③易傷部位的準備活動要加強、加大活動的比重;④有傷部位的準備活動,做時要謹慎,不可操之過急,動作要和緩,幅度、力度、速度要循序漸進;⑤在訓練專項時,應補充做準備活動;⑥在運動中,間歇時間較長時,也應在運動前再次做好準備活動。建議準備活動結束與正式活動的間隔時間,以1~4 min 為宜。
2.2.2 合理安排運動負荷
運動負荷安排不足,不能達到促進人體運動能力提高的目的。運動負荷安排過大,超出了人體所能承受的負荷,不僅使運動系統的局部負荷過重,還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疲勞,致使全身機能下降,協調能力降低,注意力、覺察反應都減弱,從而容易發生損傷。在安排負荷時還要注意局部負擔不宜過大,合理掌握運動時間。運動系統的損傷,大多由于長期局部負荷過大所致。為了減少這些損傷,教師、教練員應嚴格遵守運動訓練原則,根據年齡、性別、健康狀況、訓練水平和武術套路運動項目的特點,個別對待,循序漸進,合理安排運動負荷。在訓練結束時也應該做些適宜的放松調整活動,以消除疲勞,恢復體力。
2.2.3 加強易傷部位的練習
加強易傷部位和相對較薄弱部位的練習, 提高其機能, 是預防運動損傷的一種積極手段[2]。例如,為了預防膝關節損傷,就要注意加強股四頭肌力量練習,以穩定膝關節。為了預防腰部損傷,除應加強腰部肌肉的練習外,同時,還應加強腹肌的練習,因為腰部肌肉受傷,從某種意義上講與其拮抗的腹肌有關,腹肌力量不足,易使脊柱過度后伸而致腰部受傷。又如,為預防大腿后側肌肉拉傷,在發展肌肉力量的同時,還應注意發展股后肌群的伸展性練習,如做一些壓腿、搬腿、踢腿等輔助練習來預防運動損傷。
2.3 運動損傷后的處理
2.3.1 腰部損傷后的處理
腰部損傷是由不同原因所造成的腰部骨骼、肌肉、筋膜、韌帶、關節、椎間盤和神經組織發生損傷所致。腰部損傷初期,宜仰臥于有墊子的木板休息,腰部墊一薄枕以便放松腰肌,也可以仰臥位與俯臥位交替,避免受傷組織再受牽扯。輕度扭傷休息2~3日,同時,可進行熱敷、按摩、理療、針灸等方法治療。較重扭傷休息一周左右,同時,進行針灸、理療、潑尼松龍痛點注射、內服活絡止痛藥物等方法治療。
2.3.2 膝關節損傷后的處理
膝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構成,它是人體中結構最復雜、關節最大、杠桿作用最強而最易受傷的關節。常見的膝關節損傷有膝內側副韌帶損傷、膝關節半月板損傷和髕骨勞損[6]。
不同的損傷處理方法也有所不同,如:①膝內側副韌帶損傷:內側副韌帶扭傷或部分斷裂時,應立即冷敷、加壓包扎,并抬高患肢以減少出血、腫脹。24~48 h 后,可外敷中藥、痛點藥物注射、按摩等,股四頭肌功能鍛煉應盡早進行,一般 2~3 周后可恢復訓練。韌帶完全斷裂時,應在包扎固定后送醫院處理。②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急性期主要目的是治療急性創傷性滑膜炎,以制動、消炎、止痛為主,并適當配合股四頭肌繃緊練習,以防肌肉萎縮。若關節積血腫脹明顯,應在無菌操作下抽出積血,然后用石膏托或棉花夾板加壓包扎固定于薇屈位2~3 周,同時局部可外敷消炎、止痛的中藥。慢性期應視癥狀輕重不同逐漸增加下肢負荷,嚴格避免做重復受傷動作,以防止再次受傷。按摩、理療、中藥外敷或熏等都可選用。若癥狀較重,經常絞鎖,妨礙體育鍛煉者,宜手術治療。③髕骨勞損:關節軟骨損傷后其本身的修復能力極差,沒有特效的保守治療方法,因而更要注意預防。按摩、中藥外敷或理療、針灸、藥物痛點注射等均可采用。
2.3.3 踝關節損傷后的處理
踝關節損傷后立即用拇指指腹壓迫痛點止痛,趁局部疼痛尚輕、關節兩側肌肉未出現痙攣時,立即做踝關節強迫內翻或外翻試驗和抽屜試驗,以了解是否韌帶完全斷裂。若疑有韌帶完全斷裂或合并骨折時,經加壓包扎后送醫院處理。韌帶輕度扭傷,應立即冷敷,然后用棉花或海綿置于傷部作加壓包扎并抬高傷肢??噹О鷷r要注意行走方向,如外側韌帶損傷時,使踝關節處于輕度外翻背伸位。24 h 后,可選用外敷中藥、理療、按摩、針灸、藥物痛點注射等,3~4 天后在保持原固定下練習行走[4]。
2.3.4 肌肉拉傷后的處理
肌肉拉傷,指由于肌肉主動地猛烈收縮或被動的過度牽伸,超過了肌肉本身所能承受的限度,而引起的肌肉組織損傷。主要由于運動過度或熱身不足造成,可根據疼痛程度知道受傷的輕重,一旦出現痛感應立即停止運動,并在痛點敷上冰塊或冷毛巾,保持30 分鐘,以使小血管收縮,減少局部充血、水腫[5]。24 h 后可進行按摩、理療。痛點藥物注射等。
3、結論
綜上所述,武術套路運動的過程中損傷的部位多發生在腰部以及下肢,多為關節韌帶損傷、膝關節損傷、踝關節損傷、肌肉拉傷、疲勞性骨膜炎等。在武術套路教學和訓練中對損傷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對常見傷病的預防和發生后的處理方法進行了探討,為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降低運動損傷的發生率,以達到到陽光體育、健康運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姚鴻恩.體育保健[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馬學智.武術套路規則修改后運動員的運動損傷分析[J].體育科研. 2000,24(26):34-35
[3]周英男.運動按摩[M]. 北京: 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91.
[4]池愛平.標槍教學中學生上肢損傷的預防與處理[J].時代教育. 2009,15(23):13-14
[5]諸劍英.運動員膝關節損傷后漸進抗阻、康復訓練[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1992, 24(26):25-26
[6]曾世華.體育系武術專修學生運動損傷調查現狀與對策研究[J]. 安徽體育科技,2002,6(9):17-18
[7]張忠新.武術套路運動中常見的損傷與預防[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4,18(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