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度,宗教問題極其復雜,尤其在民族地區,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經常交織在一起,所以解決難度相當大。今年適逢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在過去的九十個年頭里,我黨一直很重視宗教和宗教問題,尤其注重對民族地區宗教理論和實踐的探索。本文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在民族地區的宗教思想和成就,最后分析了今后黨在民族地區宗教工作上的三點重要走向。
關鍵詞:民族地區 宗教 中國共產黨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可以說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文化堆砌起來的歷史,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是宗教多樣化得以滋生的溫床,各種宗教信仰相互融合和碰撞而形成了今天我國的多種宗教并存的局面。
一、我國民族地區的宗教信仰概況
中國是一個宗教、教派眾多的國家,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五大宗教在中國各自擁有廣泛的信徒,尤其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宗教信仰更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甚至有的少數民族全員信教,尤其是我國西北、西南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宗教信仰至今仍然深刻影響著這些地區。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集中在東部和南部地區,伊斯蘭教信徒主要集中于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有將近20個少數民族信仰佛教和伊斯蘭教,蒙古、藏、土、怒、羌、普米、裕固等民族信仰藏傳佛教,即喇嘛教;佤、布朗、德昂、傣、阿昌等民族信仰小乘佛教;回、維吾爾、撒拉、塔吉克、烏茲別克、塔塔爾、哈薩克、東鄉、柯爾克孜、保安10個民族信仰伊斯蘭教,宗教對這些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道德規范、心理素質、文化藝術和民族風俗等方面都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我國是多民族和宗教多樣化的國家,宗教與民族問題經常交織在一起,在我國出現過打著民族和宗教旗號影響社會穩定和團結的事件,如達賴集團和“東突”恐怖勢力利用宗教進行分裂破壞和暴力恐怖活動從未停止,境外敵對勢力企圖利用宗教對我國進行滲透和分裂活動也從未停止過,如2008年的拉薩“3.14”事件。因此,宗教問題在我國的形勢仍然比較嚴峻,意義仍然非常重大,能否處理好民族地區的宗教問題關系到了國家的安定和各民族的團結,所以學術界應給予宗教問題更為密切的關注和研究。
二、黨在民族地區的宗教探索
民族地區的宗教是我黨宗教工作的重中之重,借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機,回顧和總結我黨在民族地區的宗教政策和實踐,其意義非常之重大。我們黨一貫重視我國民族地區的宗教和宗教問題,尊重少數民族的特點和文化,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宗教理論為基礎,積極尋找和探索解決宗教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正是因為共產黨一直很真誠地對待和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堅決地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才使得共產黨在各個時期都能贏得少數民族群眾的認可和擁戴。
(一) 黨在藏傳佛教地區的宗教思想和實踐
1930年《中共中央關于內蒙工作計劃大綱》中提出“內蒙的民族政綱草案”,其中第十條規定“政教完全分離,信教自由”的政策。1947年,內蒙人民代表會議通過了《內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綱領》,其中規定:“內蒙古自治區內蒙漢回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信教自由與政教分立”,除一般意義上對蒙古民族實行宗教信仰自由外,還規定保障喇嘛人權、財權,提倡喇嘛自愿投資。1936年我黨在四川省道孚縣頒布了《關于喇嘛和喇嘛寺暫行條例》,《條例》包括七條規定,如喇嘛寺不得干涉政府行政,但喇嘛個人有參加政權的權利;群眾有信教自由,寺廟不得強迫群眾信教,已經當喇嘛的群眾有還俗的自由,并可分得土地;無論僧俗,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該條例是我黨在民族地區頒布的第一個宗教法規,與新中國成立后民主改革的規定極為近似。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對藏傳佛教采取了特殊的保護政策,西藏繼續維持其傳統的政教合一的宗教制度及宗教活動,1956年2月12日,在毛澤東《同藏族人士的談話》中說:“人們得宗教感情是不能傷害的,稍微傷害一點也不好,除非他自己不信教,別人強迫他不信教是很危險的。這件事不可隨便對待?!?直到1959年,西藏上層反動集團發動了武裝叛亂,被中央政府及時地成功平叛,中央隨即決定對西藏宗教制度實行慎重的民主改革。在以后的七年間,廢除了寺院生產資料所有制,廢除了寺院的高利貸、債務和勞役、懲罰制度及寺院之間的隸屬關系,調節過多的寺院和僧尼數目,同時還很注意在西藏貫徹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為了進一步貫徹中央的民族和宗教政策,西藏自治區于1965年9月1日正式成立,西藏社會各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95年11月10日,在班禪額爾德尼轉世靈童尋訪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上,李瑞環提出了宗教界必須遵循“四個維護,四不允許”的基本行為準則,即“都應當維護法律尊嚴,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都絕不允許違反國家法律,損害人民利益,制造民族分裂,破壞祖國統一”。
(二) 黨在穆斯林地區的宗教探索和成就
在民主革命的1935年,紅軍總政治部發出《關于爭取少數民族的指示》,其中指出“絕對遵從少數民族群眾的宗教、風俗、習慣”。1936年,毛澤東同志強調:“我們根據信仰自由的原則,保護清真寺,保護阿訇,擔?;孛裥叛龅慕^對自由。“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必須重視回教并把回教變成為團結回族抗日的旗幟。
黨不僅在理論上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而且在物質上也給予了扶持,如1941年,《陜甘寧邊區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向第二屆邊區參議會報告與建議書》中就提到“在回民建立清真寺時,政府給予土地經費,各方面之幫助與便利”。
1953年,在北京召開了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第一次代表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章程,標志著中國伊斯蘭教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為更好地貫徹中共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中央于1955年和1958年,在穆斯林聚居區新疆和寧夏分別成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
1958年,中央提出對伊斯蘭教進行宗教制度改革,包括對強迫性的宗教負擔制度、干涉婚姻自由和壓迫歧視婦女的制度、清真寺和道堂的勞役制度、對教民的宗教懲罰制度在內的十一項宗教制度的改革和廢除。通過這次改革肅清了伊斯蘭教內披著宗教外衣的反革命分子,“廢除了伊斯蘭教中的封建特權和壓迫制度,徹底完成了少數民族地區民主革命的任務,促進了各兄弟民族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團結廣大伊斯蘭教界人士和穆斯林群眾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鞏固了穆斯林地區的人民民主政權。
三、民族地區的宗教工作在當代的重要走向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著眼點不是如何同宗教作斗爭,也不是要試圖強制消滅各種宗教的存在,而是要積極團結和爭取信教的群眾,把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聯合起來共同實現為社會服務。中國共產黨一直秉承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在認識了民族宗教問題存在的長期性和民族性后,黨始終以真誠的態度來解決少數民族的宗教問題,正努力為民族地區的宗教制造在法制范圍內自由發展的空氣,如今是法制與信仰自由并行發展的新時期,可謂是宗教界發展的“黃金時期”。
(一) 注重引導民族地區信教群眾思想層面的提升
在當代中國,任何活動都圍繞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進行,中共一直在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所以絕大多數宗教組織都重新闡釋了自身的教規、教義,引導少數民族地區信教群眾順應時代潮流,符合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思想要求。如藏傳佛教要求信徒把“愛國”與“愛教”、“今生”與“來世”相結合,主張弘揚佛法,揚善抑惡,遵守國家法律,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在濃厚的宗教氛圍中,教徒往往視教規、教義為必須遵守的準則,這在一定意義上是對信徒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其在潛意識中就樹立一種愛國如愛教的意識。再如,伊斯蘭教把飲酒和賭博視為一種穢行,提倡與人為善、講衛生、勤勞、誠實、孝敬父母等,這些社會公德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些內容是基本吻合的,這些內容都有助于提高伊斯蘭信教群眾的思想境界。
(二) 注重發揮宗教界人士的特殊作用
民族地區信教群眾為數甚多,宗教教職人員數量也較多,并且有著特殊的社會影響力。因為教職人員憑借其神職和高于一般信教群眾的宗教學識而受到信教群眾的尊重,這些宗教人士在信教群眾中通常享有較高威望,尤其是一些著名宗教人士在群眾中有很高的威信,在某種特殊條件下他們所起的積極作用,是我們黨員和干部代替不了的。所以今后的宗教工作,應該注意充分發揮宗教界人士的影響力,對他們不僅要予以思想信仰上的尊重,而且要予以政治上的信任與合作,為這些人士多創造參政議政的機會,對他們所提出的合理建議要積極研究采納。同時要為他們創造學習的條件,使其能夠及時把握社會發展動態,深刻領悟黨的各方面的決策,一方面可以通過自身影響力來帶動信教群眾的思想與國家的主體思想相一致,另一方面,當發生破壞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事件時,他們可以做許多我們所不能代替的重要工作。
(三) 嚴厲防范和打擊“偽宗教”行為
由于宗教本身就具有特殊的復雜性和敏感性,就其復雜性而言,在民族地區宗教和民族問題、教派問題、邊疆問題等問題常常聯系在一起,使其具有更多的復雜性;從敏感程度看,在民族地區,對待宗教信仰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被等同于對待這些民族本身的態度,所以在民族地區宗教的敏感性更加突出。正因為民族與宗教問題在民族地區緊緊交織在一起,使得國外敵對勢力和國內反動分子往往利用宗教搞顛覆、滲透活動,企圖進行國家分裂。尤其是在民族邊疆地區,這些不法分子經常利用廣大信教群眾的宗教心理,打著 “宗教” 的旗號,蠱惑群眾,我們必須有充分的準備,盡一切可能把工作做在前頭,在民族地區要加大黨宗教政策的宣傳力度,使干部和群眾增強識別正常和違法宗教活動的能力,分清敵友,同時要通過有效的管理和詳盡的立法,堅決抵制違法的宗教行為和破壞行動。
注釋:
[1]《毛澤東文集》[C],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習仲勛.慶祝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成立三十周年[N] 人民網 1983-05-11
參考文獻:
[1]張志剛.宗教研究指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汪春燕.民族政策的發展與實踐[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
[3]張海明 吳載波.波巴政府:長征路上民族自治的嘗試[N].中國民族報,2006(10)
作者簡介:
張明珠(1987-),女,青海師范大學政法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所學專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