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是人們對客觀現實的對象和現象是否適合人的需要和社會要求而產生的體驗。這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要用自身的感情去感染學生,利用鼓勵滿足學生情感上的需求,并不斷激發并強化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使孩子們在課堂上的精神生活更積極,更充實,更持久。
關鍵詞:情感 體驗 教學 小學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一種新語言往往富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聽覺靈敏,善于模仿,心理障礙較少,能大膽開口,這是他們學習英語的有利條件,但同時,他們活潑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枯燥的英語教學,缺少情感的紐帶,不僅會使他們的興趣受影響,還會使他們產生畏難情緒。為了調動學生這些積極的心理因素,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我以激發情感為突破口,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創設課堂教學情景,激起情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老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漲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因此,在教學中,我從幾個方面創設情境,以喚起學生的學習情趣。
1、利用英語歌曲,激發學習的動力。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運用英語歌曲不僅能渲染和烘托教學氣氛,而且也能起到穩定學生情緒,調節課堂節奏,活躍課堂氣氛等作用。我在教授《劍橋少兒英語》中的《My family》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有關家庭成員名稱,教學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grandma, grandpa, …這幾個單詞時,就利用《兩只老虎》這首歌的旋律,配上合適的動作,讓學生唱。學生興趣高漲,在歡快的歌聲中,把單詞和句子記住了。而且利用英語歌曲還可以分散難點,讓學生從機械、呆板、單調的學習中變得輕松起來,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
2、通過故事,提高學習的興趣。
低年級學生喜歡聽故事,有些看似不相關的單詞,用講故事的方法把它連起來,就好記多了。
二、課堂教學中動手動口,以“練”悅情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要能讓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中掌握所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做到眼到、耳到、心到、手到,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情趣。
1、在單詞教學中的演練。
在教學《新標準英語》第一冊“I can see a rainbow”這課時,學生首先得學會說七種顏色:Orange, pink, purle, brown, ……。于是,我就通過復習“變色龍”會變色來引出新課:“Boys and girls,you know, Chemelon can change different colors. But now ,I can do something magic. Please look carefully.”我將兩種不同的水彩顏料(如:紅色和黃色)混合,讓學生觀察有什么變化(變成了橘黃色),我邊演示邊用英語描述,將學生觀察的結果(顏色單詞)板書在黑板上教授。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并讓學生自己用顏色牌把演示的過程在黑板上表示出來。如,紅+黃=橘黃,紅+白=粉紅,紅+藍=紫,……他們興趣盎然,在愉快的課堂氣氛中不知不覺地很快學會了要學的Orange, pink, purle, brown, ……幾個顏色單詞和有關的句子。
2、在詞組教學中的操練。
在詞組教學中,如果讓學生利用一些詞組進行操作表演,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提高學習效果。在教PEP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What time is it?》中的get up, have breakfast, go to school, go to bed, ...幾個詞組時,我采用形體和情境表演法,先聽老師說詞組學生做動作,學生看圖說這些詞組,然后讓學生在小組中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將這幾個詞組串起來編一個日常生活情景劇表演出來,這樣學生有了學習任務,貼近自己的生活,新鮮有趣,注意力集中了,學習效果非常好。顯然,讓學生帶著極大的興趣去牽動思維,開口說話,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熱情,在熱烈傳遞情感的過程中,學習自然水到渠成。
三、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升華情感
小學生感情豐富,對教師的感情往往化作了對其學科的感情,這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要用自身的感情去感染學生。
1、真情投入,激起共鳴。
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對于學生來講,最好的教師是在教學活動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而把自己的學生視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種教師。”“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正因為如此,教師在課堂上盡量向學生,尤其要向性格內向、膽小的學生傳遞情感信息、愛的語言,如鼓勵的眼神、欣賞的語氣、熱烈的掌聲、真誠的擁抱、甚至可以親吻學生的額頭……這一切都在向學生表達一種信息,那就是“你能,你行,可愛的孩子”。在教學中,我要求自己以熱烈的情緒,真摯的情感,和藹的態度,親切的語言,真誠的微笑,給學生上課,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撥動學生的心弦,時時處處給學生一種親切感,從而進一步上升為愛和信賴。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不會說悄悄話、做小動作了,而會尊重教師,專心聽講,熱情地投入課堂活動。使學生在鼓勵中點燃思維的火花,在和諧的情感交流中,激發起求知欲和樂趣。
2、及時評價鼓勵,樹立學生自信心。
美國的教育心里學家蓋杰在《教育心理學》一書中就曾經指出:“英語教學是一門非常帶有情感的學科,利用鼓勵能滿足學生情感上的需求,使孩子們在課堂上的精神生活更積極,更充實,更持久。” 我作為一名英語教師,為了激發和保持孩子們的這種興趣,根據他們喜表揚、好游戲、愛新奇的心理特點,依據新課標的能力訓練點,在教學活動中,引入了“五角星”獎勵機制,當不同能力學生們,通過學習,通過努力,達到了學習目標時,就會得到一顆亮閃閃的“五角星”。優等生能力強、學得快;“學困生”能力差、接受能力就弱。我便為不同的學生定出不同的獲得“五角星”標準,剛開始時,立足于“人人參與、人人得益”的原則,使孩子們得到全面提高,逐步發展。這樣一來,人人都有得到“五角星”的機會和能力,也會繼續為得到“五角星”而努力。學生喜上眉梢、躍躍欲試。期末組織班級學生,評出“英語小能手”,“英語表演之星”,“英語模仿之星”,“英語進步之星”。這樣更加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
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深入,讓學生敢說英語,愛說英語,打下良好的語音,語調和語感基礎,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能將知識與情感、情境、情趣這三個因素有機的結合起來,做到知情同步,不僅能使師生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形成融洽的課堂氣氛,而且使學生始終在好奇、愉快中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鞏固和深化了語言學習,培養了用英語思維的能力。同時讓其個性得到發展,使其言語表達更加流暢,豐富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