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論綜述
《譯學辭典》對翻譯美學的概念是這樣界定的:“揭示譯學的美學淵源,探討美學對譯學的特殊意義,用美學的觀點來認識翻譯的科學性和藝術(shù)性,并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譯不同文體的審美標準,分析、闡析和解決語際轉(zhuǎn)換中的美學問題;在充分認識翻譯審美客體(原文)和翻譯審美主體(譯者)基本屬性的基礎(chǔ)上,剖析客體的審美構(gòu)成和主體的翻譯能動作用,明確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的關(guān)系,提供翻譯中審美再現(xiàn)的類型和手段,以指導翻譯實踐”。因此,翻譯美學對文學翻譯實踐和理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英若誠與《茶館》原著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經(jīng)典話劇《茶館》劇本故事發(fā)生在維新運動到抗日戰(zhàn)爭成功這50年期間,以裕泰茶館的王掌柜為貫穿人物,描述以北京各階層人物為縮影的中國廣大群眾在這一社會背景的生活狀態(tài)及其最后不同的命運去向,由寫裕泰茶館的興衰路程而反映出,清末到民國高潮時期,再到抗日勝利初期階段中國百姓生存狀況變化。
英若誠(1929—2003),我國著名表演藝術(shù)家、翻譯家、話劇導演。在中外戲劇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3、英若誠《茶館》英譯本再現(xiàn)文學的美學價值
劉宓慶的翻譯美學理論中,就翻譯而言,審美再現(xiàn)是使一切審美活動塵埃落定的終端環(huán)節(jié)。審美再現(xiàn)一般遵循的規(guī)律是:對審美客體的審美構(gòu)成(TAO全部審美信息)的理解→對理解的轉(zhuǎn)化→對轉(zhuǎn)化加工結(jié)果的加工→對加工結(jié)果的再現(xiàn)。可見再現(xiàn)的起點就是理解。筆者通過分析,認為審美客體只有通過審美主體的理解和表達才能實現(xiàn)其美學價值的再現(xiàn),力求實現(xiàn)語義信息和美學信息的統(tǒng)一,形式美和意象美的統(tǒng)一。
1)詞語的翻譯
《茶館》中嘆詞的貼切運用對傳情達意起了重要作用。對《茶館》中頻繁出現(xiàn)的嘆詞“唉”,英若誠根據(jù)人物說話的語氣,結(jié)合上下文的語境,譯或不譯,都力求體現(xiàn)人物當時的心情和說話的語氣,力求表現(xiàn)原文的“美”。
2)習語的翻譯
《茶館》的語言是老舍先生從活的日語中提煉出來的,英若誠在處理習語時采用了靈活多樣的翻譯手法,保證了劇本的需要,體現(xiàn)了原文的美。例如:
茶客乙:那總比沒有強啊! 好死不如賴活著,叫我去自己謀生,非死不可!
Second Customer: Still that ’s better than nothing! A dog ’s life better than no life. If I were to earn my own living,I ’d surely starve.
英譯以形象的英諺“A dog’s life better than no life”代替漢語中的慣用表達法“死不如賴活著”,從而使譯文像原文一樣具有極強的表達力.
3)對白的翻譯
人物對白是《茶館》主要構(gòu)成。在翻譯人物對白時,英譯盡量避免使用主謂賓齊全的完全句,多用簡潔明快、朗朗上日的不完全句和簡單句,很好地再現(xiàn)了人物說話的神態(tài)。例如:
吳祥子: 逃兵,是吧?有些塊現(xiàn)大洋,想在北京藏起來,是吧?有錢就藏起來,沒錢就當土匪,是吧?
老陳: 你管得著嗎?我一個人就揍你這樣的八個。(要打)
宋恩子: 你?可惜你把槍賣了,是吧?沒有槍的干不過有槍的,是吧?(拍了拍身上的槍)我一個人揍你這樣的八個!
Wu Xiangzi : Deserters , right? Trying to hide in Beijing,with a few silver dollars in your pockets,right? When the money runs out,become bandits,right?
Lao Chen: None of your bloody business! I can lick eight of your sort with one hand!(Prepares to fight)
Song Enz: You? Pity you sold your gun,right? Bare hands aren’t no match for a gun,right?(Patting the gun under his gown) I can lick eight of your sort with one finger! right?
特務(wù)吳祥子和宋恩子與逃兵老陳的對話中二個“……是吧?”充分體現(xiàn)了特務(wù)抓住逃兵把柄的得意神氣。逃兵自不會乖乖就范,回答的語氣也相當強硬。干凈利落的日語化措辭用句,刪繁就簡,不譯多余累贅的話,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借代手法生動再現(xiàn)了原文生動的對話場面。
4)中國文化中稱謂的翻譯
由于受“家國”的宗法倫理影響,在我國,常把親屬關(guān)系詞匯引申作社交稱謂。《茶館》雖然只有二幕,但事件多,人物關(guān)系復(fù)雜。譯成英語時,繁多的稱謂是譯者面臨的一個難題。英譯無論在處理親屬稱謂還是社交稱謂,都充分考慮到了讀者理解人物之問關(guān)系的即時性需求。例如:
王利發(fā):怎樣啊?六爺!又打得緊嗎?
Wang Lifa:How are things,my friend?Is the fighting fierce?
王掌柜跟警察打招呼,稱警察為“六爺”,英若誠將其譯為“my friend\",準確表達了原文寒暄的語言功能。
4、結(jié)語
本文依附翻譯美學基本理論,通過具體語言材料,旨在進一步發(fā)掘翻譯美學審美標準的特性:依附性、社會性、時代性及相對性。做這方面的研究是必要和實用的。另外,從翻譯美學角度來看,翻譯中許多美學問題都和審美標準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因此這種研究也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了解這些審美標準的特性有助于指導翻譯過程,欣賞美學要素,并且對譯作做出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