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的學習效果與當時的情緒成正比例關系,情緒越好,效果越佳。
關鍵詞:情緒 課堂教學 催化劑
如果說生動、形象”是教師課堂語言的“食鹽”,那么師生達成默契、產生教學效果的“催化劑”當是情緒激勵了。
以前我們總誤認為,教師有淵博的知識就能教好課,實踐證明了我們認識的浮淺。同一堂課,讓一位毫無激情的老師講,學生會覺得索然乏味,枯躁透頂;換一位滿面熱忱,教藝精良的老師講,學生便頓感妙趣橫生,余味無窮。為什么會有如此迥異的反差呢?
這就是長期認來我們忽視的一個很微妙的事實:學生的學習效果與當時的情緒成正比例關系,情緒越好,效果越佳。德國一位心理學家經過大量事實證明,在輕松、愉悅的情緒氣氛中學習的學生,比起在壓抑、憂郁情緒下學習的學生成績要高20%。因為大腦在積極放松狀態下運轉較快,聯想豐富,吸收信息多;而在情緒低落時大腦就遲鈍、僵化、注意力分散,更談不上有好的教學效果了。
影響學生情緒的原因很多,但作為老師一方不外乎以下兩方面:
首先是備課不精,準備不充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教學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連續性。事先如不設計好教學思路及操練方法,上課時就會被動不流暢。時間把握不準,重點突出不了,例子舉得不當,手忙腳亂,如何能顧及學生情緒?
其次是教師授課水平差,方法不靈活。我們不否認教師教好課的必備條件是具有淵博的知識,但僅有這一點是不夠的。實踐證明:有效的教學取決于有效的教學管理和知識傳遞。過去老師們總把知識細嚼慢咽地“喂”給學生,甚至恨不得幫他們“消化”。但那種重進輕出的蠟燭精神,不僅沒有感動學生,反而造成了許多學生“消化不良。”魏書生老師說得好:“上課只解放學生的耳朵,卻堵住他們的嘴,捆住他們的手,由老師一人唱獨角戲,實在是費力不討好的事。”因為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進行積極思維的過程,教師如不注意方法,上來劈頭就講,洋洋灑灑且平淡無奇,再好的情緒也得“降溫”。
因此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應悉心探索一種“少投入多產出”的優化教學“催化劑”,把科學與藝術創造性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對知識迷宮產生濃厚興趣。而要達到這個目的需要教師一要有“德”,二要有“才”,三要有“術”。
一、教師高尚的品德,無私的愛心是鎮定學生情緒的一劑良藥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把崇高的思想境界展現給學生,讓他們在純正、寬容中受到教育,在賞識和贊美中得到激勵。“道人所長,越道越長”,即使再“難看”的孩子也愿聽到老師對他的肯定和贊許。“教育之沒愛,猶如池塘之沒水”,不管愛的雨露滋潤了哪一位性格不同的孩子,都會在他身上發生奇效,使他看到自身價值,發揮無窮的潛力,從而更加尊重老師的勞動,情緒更加振奮地投入到聽講、討論和發言中去。
二、淵博的知識是教師成為巧婦的“米”
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需存一缸水,年齡和文憑代替不了知識的豐足。過去所學的可能已過時,現在要繼續學習不斷更新,使專業知識更“精”,使相關學科知識更“博”。因為知識使我們高瞻遠矚,幫我們講課左右逢源,深入淺出。橫溢的才華是教師調動學生情緒活躍的源泉。
三、高超的教學藝術,就是讓學生喜歡聽你講的東西
一堂課從某種意義上說,猶如一臺戲,一部電影,一篇小說,有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聰明的教師總是開頭巧設疑境,吊起學生胃口;中間高潮疊起,有“山重水復”,又有“柳暗花明”;結束時畫龍點睛,耐人尋味。四十五分鐘不僅使學生無疲勞感,而且還有“唯恐聆聽之不周,不知鈴聲之既響”的感覺。這種引人思考,逗人興致的啟發式教學,采用“寧可不講,不可不活”的非傳統風格,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如講《植物的根》時,新西蘭一教師不是從頭泛泛地講根的作用讓學生死記,而是開課時間問了一句:“植物沒根能不能活?”于是激起學生盎然的興趣,熱烈的討論,在好奇中自已找到了答案:植物的生命在于根。
風趣幽默的語言,貼切的比喻,巧妙的啟示,也能使枯燥抽象的思維形象化。如某數學老師在講解系數、指數與底數關系時說:“底數左手拎著的是系數,右肩上扛的是指數。”讓學生在嘻嘻哈哈中享受到學知識的無窮樂趣。富有哲理的語言不僅能啟迪學生的心靈,而且還能激發他們高尚的學習動機。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成就與他上中學時數學老師的一句話是分不開的:“自然科學的皇后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一顆明珠。”正是這一精美的語言,激起了陳景潤決心摘取皇冠上明珠的雄心壯志。可見,語言也是對學生情緒激勵的“絕活”。
除了用精煉生動的語言、創造性的組織方法之外,教師還要學會制怒。教師工作時間長,事情繁雜,難免會有苦悶、憂慮等消極情緒,但即使怒火萬丈,也要含而不露。因為脆弱內向的學生會因教師一時憤怒的訓斥而被抹殺掉信心和勇氣。藝術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當一個人回到家時,他得把套鞋脫下放在走廊過道里,當一個演員到劇場時,他應把個人的一切不快和痛苦留在劇場外,因為他整個人都屬于藝術。”同樣的,老師走上講臺,他的一切都為了學生,既不能把自己的壞情緒傳染給學生,也不能讓個別學生左右了自己的情緒,而應用溫和、平靜的微笑來點燃學生心中的激情。笑是兩個人之間最短的距離,卡耐基也說:“笑是一種奇怪的電波,它能讓人不知不覺同意你。”既然它能“一本萬利”,我們為什么還要吝嗇這朵“開在嘴角的花朵”呢?
愉快的課堂教育不是放縱教育,它是一種變“苦學”為“樂學”,變“僵學”為“活學”,發展學生個性,促其身心健康發展的優化教育。情緒激勵也是給學生心理“減負”的具體表現,它是我教學生物多年來幫我教學得心應手,成績一直突出的“催化劑”,愿這個“催化劑”也成為您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