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傳播生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受眾經過媒介長期的涵養,其理性思維和判斷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以往新聞媒體略顯陳舊的報道模式越來越受到質疑。本文將就現時代媒體對公共突發事件報道的現狀做一下分析。
關鍵詞:媒體;公共突發事件;新聞報道
中圖分類號:G2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2-0156-01
公共突發事件往往被認為是一種政治事件,或者由于泛政治化的思維方式被認為與政治有關,因此在報道中更加強調的是輿論引導水平、政治敏銳性、社會穩定等。目前我國新聞媒體對公共突發事件傳統的報道方式也發生著改變。
一、網絡媒體在公共突發事件報道中的作用
1.網絡媒體使民眾更多的了解并參與公共突發事件。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十八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數量己突破1.23億,位居世界第一,我國已經無可否認地進入了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具有虛擬、開放、無界、互動、快捷、海量、多媒體等特點。在這種信息傳播環境下,想封鎖公共事件的消息是非常困難的。網絡媒體、手機短信、即時聊天工具、博客、BBS論壇等新型傳播形式在引導社會輿論方面產生了巨大沖擊,傳統的“內緊外松”的宣傳策略和公共溝通方式顯然已不適應新形勢和發展的需要。2003年,黑龍江寶馬撞人案在法院判決前,媒體按照常規社會新聞的報道進行,網上言論也較為有序。法院判決后,輿論一片嘩然,關鍵時刻相關部門拒絕接受采訪,本應進行輿論引導的主流媒體也因為與政府缺乏互動而“無米下鍋”。一起交通事故案被一步步放大,成為更大范圍人群關注的熱點,不少公眾“仇富”、“仇腐”情緒被激發。這對政府和媒體如何正確處理公共突發事件來說,無疑再次敲響了一個警鐘:網絡使政府對危機信息進行封鎖變得更加有難度。同時,突發事件的相關信息在互聯網中通過博客、論壇、專題網頁等種種方式建立起相互的聯系,使單個的、碎片化的信息可以被有機地組織起來,為受眾更好的認識危機、理解危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2.網絡媒體拓寬了政府的信息渠道。網絡BBS和博客的繁榮使政府可以接觸到更多更真實的民情民意,從而為采取正確的措施提供一個新的信息渠道。胡錦濤在廣州防治SARS的一線慰問時對一位醫生說:“你的建議非常好,我在網上己經見到了”。溫家寶在北京大學告訴學生:“我在網上見到同學們在留言中表達了同全國人民一起抗擊SARS的決心,令人感動。”可見先到互聯網已成為領導獲得外部世界信息的一個新途徑。無可否認,互聯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融合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三種危機傳播中重要的傳播方式,為危機傳播的發展帶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二、中國公共突發事件報道逐漸成熟
正如著名新聞教育家王中教授的那句:“災害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多年來我國的災害報道多是結果告知型的,大眾很少能夠通過媒體了解到災害本身的真實情況。新聞價值體現在事件的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指導性和趣味性上。以這種經典新聞學的標準去衡量,公共突發事件本身無疑是富含新聞價值的絕佳新聞素材。突發事件本身的報道就像受眾的雷達,為受眾提供守望環境的有效信息,是受眾真正關心的主要信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新聞事業得到了快速健康的發展,很多新聞理念在新聞實踐過程中也得到了逐步地更新,然后又更好地指導實踐。其中作為自然災害類的公共突發事件,我國東部地區連續幾年的洪水災害雖然給沿河地區的人民群眾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但是連年抗洪救災的報道使國內媒體積累了不少應對公共突發事件報道的經驗。從抗洪救災報道的前前后后,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新聞界在公共突發事件報道上所取得的一個個觀念性的突破和技術上的進展。通過對從1991年到2003年抗洪報道的分析,得出前期報道的的內容主要集中在領導視察災情、走訪受災市民住宅、表明本屆政府決心、解放軍戰士日夜奮戰保大堤、相關部門領導碰頭開會抓防汛、各相關部門困難面前表決心、各地區投放的救災物資數據等等,可以看出媒體把焦點都放在了政府和領導層面,而洪災中的受災百姓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對于遇難人數避則而不談。但2003年的“非典”報道,我國的新聞媒體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每日公布最新疫情,信息公開透明更加注重人文關懷。
在一次次的公共突發事件中,暴露出我國公共突發事件報道中存在的問題,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新聞媒體對公共突發事件的報道也越來越成熟、透明開放。